美文网首页
五一到阳澄湖“闹春”,圣堂庙会闹猛哉

五一到阳澄湖“闹春”,圣堂庙会闹猛哉

作者: 文艺范流氓 | 来源:发表于2019-05-03 19:06 被阅读0次

5月1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保护非遗文化,大力推进“文化育镇”,不断扩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知名度与影响力,2019江苏省级非遗--圣堂庙会活动在阳澄湖镇举行。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

发源于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的“圣堂庙会”,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历代阳澄湖地区民众延续民间信仰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长久以来,它已成为阳澄湖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江南民俗文化活动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2013年圣堂庙会被列入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1月被正式列入江苏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

圣堂庙会史称“春会”,历史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早在明嘉靖初期(1522-1532),阳澄湖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庙会的习俗,其盛况堪称沪苏锡常之冠。

圣堂庙正名为东岳行宫,历史建筑规模盛大,每年度农历三月二十六-二十八都要隆重举办庙会,纪念东岳帝诞生,热闹非凡。

自首次庙会以后,逐渐吸引了沿阳澄湖地区的上海、昆山、常熟、太仓、无锡、常州等地的寺庙的响应,并形成了赶会的盛况,并随之蜚声天下。

在每年的农历二十六至二十八的三天时间内,各地大小庙神都要来登堂诏见,贡饷,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玉帝诞辰,各地大小庙神都要组成队伍前往圣堂庙祝寿。

其前导便是“起马牌”(即庙衔行牌)马夫和两面大锣(对锣)鸣锣开道,一对对“十禁牌”、“肃静”、“回避”、“万民伞”、“銮驾”、“执事”、“旗伞”、“灯幡”等紧随其后。

接着由丝竹音乐班边走边吹奏“行街”、“梅花三弄”、“中花六板”、“柳春阳”等古乐曲,后面便是各种会班、民间文艺队伍,有舞龙、打莲厢、臂锣、托香、小拜香、挑花担、荡湖船、台阁小轿、还有一色黑衣密扣,手执红棍的“武松班”;脚踩木棍的“高跷班”;手擎铁索、拶指(夹指刑具)的“阴皂隶班”等等。

在吹打弦乐声中缓缓而行,边走边演,所到之处各家各户、大小店面都要放鞭炮、燃香烛,沿路两旁观众成千上万,迎接各路神仙。

队伍绕阳澄湖集镇走演一圈后,进入圣堂庙“仁圣宝殿”庆贺东岳大帝诞辰。

整个祝寿仪式被称为“上朝”,当方“陆云”土地神第一个叩见东岳大帝,由吆喝先生喝“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向东岳大帝行叩首礼。

接着,陆云神的“大当头”向大帝汇报一年来为保佑人间百姓安康而实施的具体事项,得到东岳大帝的肯定和奖赏并赐寿酒三杯共饮,随即给东岳大帝戴寿花,大小神仙两旁就坐,民间文艺队伍边歌边舞,共同庆祝东岳大帝诞辰。

近年来,阳澄湖镇为进一步研究阳澄湖民俗文化,营造具有阳澄湖特色的“文化育镇”氛围,大力保护与传承阳澄湖优秀传统文化。阳澄湖镇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等荣誉。作为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圣堂庙会已成为苏州民俗文化的特色传统。

阳澄湖镇围绕相城区“12345”战略定位,积极打造集名人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信仰文化、美食文化、水乡文化于一体的阳澄湖特色文化。传承、发扬和引导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整合阳澄湖周边寺庙资源,形成具有阳澄湖特色的信仰文化,全方位、多途径展现“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魅力,提升阳澄湖镇影响力。形成了以沈周文化、非遗文化为代表,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多元艺术宝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一到阳澄湖“闹春”,圣堂庙会闹猛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uz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