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伤与复原》有感
“ 心理创伤的研究有一段令人费解的历史——一种间歇性的失忆现象,即会有一段积极探究的时期与一段漠视遗忘的时期轮流交替着”
在文中第一章就向我们介绍这段艰辛的历程,无论是歇斯底里症,还是战争性神经官能症,包括女性儿童的性虐待性暴力研究都要依靠政治社会运动,需要一个支持他们的大环境。正因为十九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以来共和民主政体的逐步创立的社会政治背景,造就了沙可、布络伊尔、弗洛伊德等一批科学英雄,形成了歇斯底里症的英雄时代!沙可对歇斯底里症症状的详尽描述,布络伊尔和安娜.欧充满人文关怀的“谈话治疗”,还有弗洛伊德划时代的《歇斯底里症的病源学》都成了这个时代的象征。但随着这种社会政治背景的消失,喝彩渐歇,英雄退却。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也进入遗忘期。究其更深的原因,还是在于人类不可避免的脆弱性和劣根性。人类的脆弱性,带来的是难以磨灭的长期精神创伤,而劣根性又使人类在创伤事件中的加害者、目击者和受害者以及他们广泛的社会政治背景作用下,实现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研究“在刚开始从事后不久又忽遭弃置,总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才又重新被发现”的轮回交替。更因为男性科学家的内心世界没有把女性放在一个平等交流的位置,致使研究难以形成客观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导向。我想如果当初弗洛伊德等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敢于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斗争,那创伤性障碍的研究是否又会推进一步?是否更多的患者得到福音?更有一-种想法,社会的压力大的情况下是否当时连他们这些研究者也因生活在政治压力之下而恐慌?出现类似的心理现象呢?
“直到20世纪7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大众才真正了解到,最普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并不是上战场的男人,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女人。”
读了书中的几章给我的感受就是女性怎么就是这么的悲惨!身为女性的我为当时生活在男权主义下的妇女们感到心痛,她们害怕、恐慌,正因为这样敢怒不敢言给了更多的人以借口,成了最佳的保护伞。不得不承认,女性主义运动“唤起意识”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在当时社会不承认,甚至男性科学家都并不相信的情况下,她们组织一个有安全环境的唤起意识团体,妇女说出被强暴的事,并彼此信任,相互感受愉悦。既疗癒了自我,又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和社会的改变。很庆幸妇女解放运动兴起,解放了一直生活在恐慌、压抑中的女性,也给了我们现代女性带来福音。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许多症状,可归纳为三个主要类别:过度警觉’是持续不断地预期将面临危险;记忆侵扰’是受创伤时刻的伤痛记忆萦绕不去;禁闭畏缩’则反映出屈服放弃后的麻木反应。”
心里创伤的痛苦来源于无力感。《精神病学通论》中指出所有的心理创伤的共同处是一种“极度恐惧、无助、失去掌控力和面临毁灭性威胁”的感觉,经过研究发现创伤应激障碍症状主意表现在‘过度警觉"、“记忆侵扰”、“禁闭畏缩”。患者经常受到广泛性焦虑症状和特定恐惧的双重折磨,无论早晚都保持在生理激发状态,人类求生保命的自卫系统似乎整个启动,并一直保持在高度警戒状态,就好像危险会随时出现一般,创伤事件似乎重新设定了人类的神经系统。这种处于过度警觉的状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第一最主要的症状。就算危险早已事过境迁,受创者还是会不断在脑海里重新经历创伤事件,宛如发生在此时此刻。醒着时,受创片段在脑海中一幕幕闪现,睡觉时则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这种记忆难以用言辞叙述。也缺乏前后脉络,而是以栩栩如生的感受和影像方式储存起来,与幼儿的记忆很类似?这种记忆侵扰的状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第二最主要症状。当一个人感到彻底地无能为力,任何形式的抗拒都已经无望时他可能会进入屈服放弃的状态,自我防御机制整体关闭,部分意识从一般意识中游离出来,形成一种解离状态。这种意识的改变,是禁闭畏缩或麻木无感的核心状态,也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第三个重要症状。
创伤后的应激障碍最初对创伤事件的描
述“超出人类一般正常经验之外的”, 每个人的抗压能力都不同。我想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问题的出现,有人会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也有人为认为这件事情已经超出他的承受范围,已经对其造成心理伤害。正如前两天听到别的班级中一个孩子身上的事儿。孩子对生活老师破口大骂,狂叫嚣无理至极,老师在一怒之下对孩子说如果不当面道歉绝不原谅。然而家长听到后大发雷霆,一定要找这个老师麻烦,觉得老师为什么当着这么多孩子的面去说他的孩子?这样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会陪伴孩子终身。我想是否这个孩子也有了一般性心理创伤障碍,并且属于代际传递,才会让家长如此动怒?那生活老师所受到的伤害又是什么呢?
丽丽_111b2018-11-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