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034230/26417be964e84ce7.png)
让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5岁的孩子突然大哭,妈妈赶紧跑过去问他:“你怎么了?”孩子边哭边伤心地说:“刚才爸爸钉钉子,把手砸了。”说着说着又哭了,眼泪巴拉巴拉地掉。妈妈一听,说“哇,宝宝太棒了!爸爸把手砸了,你心疼成这样!”然后把孩子抱起来,边亲他边给他擦眼泪。这时候孩子才委屈地说:“刚才就是因为笑才被爸爸打的。”
案例二: 5岁的男孩被妈妈带去听音乐会。前半场交响乐,孩子满场跑,快把妈妈气疯了。后半场是一个女高音歌唱家的个人演唱会,奇迹发生了,40分钟愣是一动没动。妈妈十分高兴,心想,儿子终于听进去了。散场时,孩子一脸迷瞪地问:“妈妈,为什么那个叔叔一直拿棍子吓唬那个阿姨呢?”妈妈一听傻了,说:“不对!那个叔叔是在指挥阿姨唱歌。”孩子说:“不对,你没看见叔叔拿棍子把阿姨吓得一直站在那嚎叫吗?”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该相信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和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虽然我们和孩子说着同样的语言,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各自的理解也不一样。
就如同一个4岁女孩说要嫁给某某和24岁女人说要嫁给某某,不是一回事一样。
心理学有个“三山实验”——两个小人坐在桌子的两边,中间堆放了三座高矮不一的小山,一个小人说:只有一座山;另一个小人说:有三座山。
谁对谁错呢?其实,跳出局部,我们都知道,两人都对,只是看的角度不一样。
可是现实中,我们不仅会因为身处的角度产生视觉偏差,还会被这一偏差所蒙蔽,盲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而否定别人的判断。
鲁迅先生说:“西方人把孩子当做成年人的预备军,中国人把孩子当成小大人,其实这两者都是错误的。孩子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大人所不知道的世界。”
而即使就是身为大文豪的鲁迅,他也曾犯下过类似主观的错误。
有一回,他们全家带孩子去一家知名的大酒店就餐,点了该店的一份招牌鱼。孩子一尝,马上说:“这鱼有味道。”
鲁迅不假思索地批评孩子:“小孩子别瞎说,这么大的酒店,他们家的鱼怎么可能有味道!”孩子没再吭气。过了一会儿,鲁迅自己尝了一口鱼,发现,那鱼确实不新鲜。
看来,已经习惯教育人的父母要想客观公正地体会孩子的感觉,正视而不是忽视孩子的感受,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因为不容易,所以作为家长,才更需要不断地放开身架来学习,并勇敢地向孩子承认我们的主观,承认我们认知上的局限和偏差。
喜欢请点关注
我们明天再见
#心理疏导#疏心卡#萌娃日常#亲子家庭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