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忙停更一段时间了,9105,确实挺累的。周六的时候问卷小姐,为什么听摇滚的这么少,卷小姐说可能摇滚比较是小众。便有想法写一篇关于摇滚的文章,恰好今天又在出差仙居回杭州路上,辗转睡不着,趁此空闲,拿出电脑。
一直不敢说自己喜欢听音乐,一是因为唱不好,唱歌从来不着调,连非常爱我老母亲都会开口说唱歌难听;二是害怕评论,乐手之间总有口水战,让人喜欢不起来;除了这两点,最后一个原因,我连摇滚的定义都不清楚,好在摇滚乐自诞生以来,几十年来东西方的乐评家、摇滚乐家下过无数定义,这些定义也仍然不能取得大家一致的认同。从摇滚的产生、乐器、风格等方面我都说不清楚,我想我唯一能插得上嘴的就是摇滚内容属性,也就是摇滚精神。
声音和节奏上的能量
我接触摇滚乐时间点正是和初恋分手后。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想找些东西来填充精神,寻求的力量,电影、书籍、音乐便是填充精神很好的形式。当时,听了很多歌,看了很多书,有可能涉猎的内容大多和两性情感相关,也有可能深陷感情桎梏里,歌词书籍里描述感情之苦在我身上放大了N倍,无论内容怎样,总是悲伤的。
从沉溺其中到意识到不对,花了不少时间。我已经记不清楚,网易云音乐推荐的哪首歌让我接触摇滚乐。但我能确认我喜欢上摇滚乐肯定是从鼓声开启,动次打次敲击声,给我带来很强的冲击,鼓点重击处,人声的嘶吼,声音和节奏上的能量,给到精神上刺激非常强烈。不能说摇滚乐让我走出了失恋低迷,但给我帮助是最大的。
唱出你所想
我听得最多歌手是汪峰,接触他一是因为他知名度高,二是他确实不错。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黑汪峰变成政治正确,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总有两种声音。汪峰的黑点,在于从鲍家街单飞,高唱红歌以及接二连三的情感关系。映射出的关键词是背叛、金钱、妥协、放弃自我、中国梦...该黑,但他还能发声,汪峰还是汪峰。
从汪峰开始,我开始关注一首歌曲背后的故事,他的创作背景。一部好作品、一首好歌,不可能凭空而出,才华是一部分,经历是一部分,时间是一部分。从第一张专辑《鲍家街43号》到《果岭里29号》20年里,汪峰只是时代变化里一个缩影,从他的歌词中,我们看到一些共性—渴望变化,但不敢突破舒适区,面对变化的无所适从,然后迷失自己,随波逐流,爱、孤独、梦想、自由和希望…汪峰的很多音乐能将我每个阶段的困惑都写到歌中,或者说很多摇滚乐手都能表达一些共性迷茫,合着旋律,吼出心中的念想。
他已经习惯了说谎话
他已经无所谓真或假
他走在那大街上那么潇洒
他站在镜子前觉得是自己那么傻
你一定在那儿见过他
他的名字叫李建国
如果你问他是谁
他就是我们每个人
鲍家街43号-《李建国》
追求自由
汪峰是我打开摇滚乐大门引子,透过汪峰,我发现了他所在那个年代,才华横溢的乐手们。崔健、唐朝、黑豹、指南针、呼吸、面孔、轮回...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中国摇滚的巅峰时期!那时市场经济雏形初见,如同西方的文艺复兴一样,人们开始评判、开始追寻自由、开始反对大众化,中国的摇滚乐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
第一代摇滚乐手们,父母大多从事军乐或者民乐,如崔健的父亲是小号演奏者,窦唯父亲是搞民乐的,何勇父亲歌舞团民乐演奏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学作品、音乐慢慢进来,再加上当时社会背景,对于自我的表达还是极度欠缺的。
我曾经问个不休
你何时跟我走
可你却总是笑我
一无所有从
崔健-《一无所有》
崔健的一无所有我们到我,在当时讲究集体的情况下,非常震撼。结合高原《把青春唱完1990-1999》摇滚乐手生活影集,更有感触,在商业化不成熟年代,他们是真的热爱,为了追寻自由,为了梦想,94年的香港红磡《摇滚中国乐新势力》的演唱会,将这疯狂推向了极致。
我所理解的摇滚乐就是声音和节奏上的形式力量,表达自己观点的音乐内容,追求生存自由的一种精神,通俗点讲就是通过音乐来反大众化的东西,因为大众化就是失去个性的、媚俗的和流行。但如果简单把摇滚乐理解为愤怒,理解为反传统,是不合实际的。
看着如今音乐的排行榜,摇滚乐这么少?也许正如摇滚起源一样,它的叛逆性,反应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喜乐悲欢,但当时代的进程需要它裹挟生存、自由等诉求为人民、自我发声时,它会演化发展成不同形式。那就是我跟不上了,还是停留在国摇的巅峰时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