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8月8日,“拖延症晚期患者”Magic Leap正式在美国地区发售Magic Leap One创造者,售价2295美元起,预购120天内发货。
而依据Magic Leap此前发布的视频,ISP巨头AT&T将是Magic Leap One的独家销售方。除此之外,Magic Leap还要求一对一的递送订单,以便于送货员能够手把手的教用户如何使用该款设备。
从2015年发布“大鲸鱼和机器人视频”至今,这家一直在跳票的公司,首款产品终于“大白于天下”。然而,已经被Magic Leap吊的完全没有胃口的我们,针对这款产品,疑问多于惊艳。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3点疑问:
这么贵的价格,卖的出去吗?
2295美元,约合人民币15650元。这个价位,一般消费者很难承受。而对于开发者来说,是否还有别的选择呢?
同是AR头显,微软的HoloLens售价高达3000美元。今年4月,微软公布了该产品的实际上的发货量:从2016年3月开始,该产品共发货大约5万台。
图 | 微软的HoloLens对此,微软方面表示:“这是十分昂贵的产品,本身就没指望卖出成千上万台,所以我们是非常满意这个销量的。”
联想Mirage AR智能头盔套装售价仅1999元,但收获的用户口碑还是很不错的;而传说中的Leap Motion手势识别AR头显量产价,更是低于100美元。
除AR外,VR头显方面,HTC VIVE套装在发售初期售价为6888元,加上主机,总价基本在13000元左右。然而,这款被评为“贵出天际”的产品,据IDC统计,仅在去年一季度,销售量就达19.09万台。
换句话说,2295美元并不能保证最佳体验,更何况这也仅是基础价格,“专业开发者”版额外多了一个集线器和RapidReplace,售价3383美元。
不过,Magic Leap给自己的定位是打造消费级AR眼镜,对这款产品也显示出极大的信心,在发售前一周就已邀请了多家外媒前去体验、测评。
这个价格嘛……
嗯,你们开心就好。
接下来,我们还有第二个疑问。
实际产品是否对的起用户的期待?
从官网信息看,基础版的Magic Leap One套装包括一个Lightwear头戴式设备、一个Lightpack小型可穿戴计算机和一个手持控制器。
其中,Lightwear上搭载有跟踪摄像头,用以所处环境以及用户眼球动作。除此之外,Lightwear的镜片嵌有一颗“光学芯片”,为Magic Leap总部生产。而与普通VR眼镜不同,Lightwear可调节焦点,如同人眼在工作时不断改变焦点一样。
但是,做到了调节焦点却不能调节近视、远视,实在是一个不能忍的BUG。
Lightpack则为一个内置了英伟达Tegra X2处理器的微型PC(包含四核ARM A57 CPU,双核Denver 2 CPU和基于NVIDIA Pascal的GPU,具有256个CUDA核心,128G存储量,实际可寸95GB文件),可夹在裤子或者肩带上。官方数据显示,该设备续航时间为3小时。
手持控制器方面,配备的是一个可单手操控的6Dof无线手柄,上附有触发按钮、顶部按钮、主页按钮、带有12个多色LED灯环的触控板和USB-C充电接口。值得一提的是,该控制器自带触觉震动反馈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机交互时的沉浸感,且续航时间达7.5小时,因没电中断体验的可能性不大。
但不得不吐槽的是,Magic Leap One的有效观看区域,竟然比普通的VR眼镜还要小!
从开发者开根据Magic Leap One提供的客户端源代码中隐藏的FoV文档解读看,这款产品的镜头视角:水平为40度,垂直为30度,对角线值为50度,所产生的视野为4:3。
也就是说,带上这款眼镜,你所能看的就是一个4:3的长方形内的场景,而人眼的双目视场角大概在200度左右,即便是普通的VR眼镜,也能做到200度。
不过,相较于HoloLens的16:9的视野,Magic Leap One还是稍好一点的。
当然,硬件和内容同在,Magic Leap也特地为此设计了几款内容:射击游戏《Invader》、根据音乐创造视觉效果的《Tonandi》、自定义虚拟场景和物体的《Create》则是一款创作类内容、以及可以自定义头像,支持多人交互的社交应用《Social》。
但据体验过的外媒报道,移动时的视觉体验以及近距离沉浸时,感官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融资23亿美元,Magic Leap只是在为效果“画大饼”?
要说Magic Leap最擅长的是什么,无非两样:拖延和画大饼。
拖延就不多说了,从2011年成立到今天第一款产品面世,这家公司光玩神秘就玩了7年。
画大饼方面,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2014年10月,获得由谷歌领投的5.42亿美元B轮融资,跟投者包括高通资本、KKR、Vulcan Capital、KPCB等多个大牌投资机构;
2015年9月,发布一段“大鲸鱼”视频,称是“直接利用Magic Leap技术”实现的,没有添加任何特效。后被证实为“特效视频”;
2015年12月,获8.27亿美元的C轮融资;
2016年2月,获7.935亿美元融资;
2016年4月,发布名为“全新的清晨”的视频,依旧声称“未采用特效或合成技术”,但始终没有拿出实证;
2017年12月,Magic Leap One渲染图正式发布;
2018年3月,获4.61亿美元融资;
2018年8月,Magic Leap One终于发售。
可以看到,从成立开始,Magic Leap就靠着不断的融资消息和一些“奇怪”的视频吸引着大众和行业的眼球。“神神秘秘”了7年时间,才终于有了实际意义的表现。
或许是之前做的视频太过精彩,体验过Magic Leap One的外媒们似乎并不买账。
MIT科技评论的一名记者体验了《Invaders》游戏。游戏中,当她在和机器人对战时,她射出去的子弹在打到家具或者墙壁是,就会出现一个烧灼的黑色标记。
而机器人在被击落后,所呈现状态依旧非常坚固;从沙发等家具后面出现时,表现的也不是被遮挡的感觉,而是一种会根据用户动作改变弯曲的状态。
很明显的,Magic Leap理解空间的能力并不是很强,在环境感知方面不如HoloLens。
除此之外,在体验沉浸感和真实感方面,The Verge一名记者表示,“视野中的3D的恐龙会在我靠近时出现图像切割的现象。而当有人经过它时甚至可透过恐龙隐约看到人像。”
同时,视野中的图像和文字还有着边缘发光、模糊、透明等问题。跟踪方面,物体偶尔会自己移动或抖动,尤其在快速摇头时,图像基本是不清晰的,还会出现颜色分裂。
虽然大小问题不断,但体验过的记者们普遍有一个结论:虽然令人失望,但依然是最好的。
或许只能说,Magic Leap One的不尽如人意,是之前大饼画的太大的缘故。
最后
目前,Magic Leap官方的说法是购买后120天内发货,而且提供上门安装和教学服务。
但谁知道,120天后,会发生什么呢?毕竟,因产能不足跳票的厂商,并不少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