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儒释道三家没有高下之分,可能侧重的是某一方面而已.但通过对“缘起性空”等空性智慧的学习,越来越觉得佛法的智慧才是最究竟,直指本质的.余秋雨老师在《写经修行》里透过心经的讲解,很好的梳理了佛学次第脉络,篇幅有限自己简单整理了下.
1、《心经》第一个字“观”,就是直观
佛陀直观人生真相,发现一个关键字“苦”. 生、老、病、死、别、离.......种种苦
为了躲避苦、害怕苦、转嫁苦,人们不得不竞争、奋斗、挣扎、梦想、恐惧,结果苦上加苦
2、再直观一下苦的根源是什么?
佛陀发现是种种欲望与追求.对欲望与追求的思维关口上,不同智者的有不同的回答
底层智者教导人们如何以智巧击败别人,实现欲望与追求:中层智者教人们如何以勤奋努力来实现欲望与追求:高层智者则教导人们选择欲望,提升追求
3、而佛陀对欲望本身直视,然后告诉众人,可能都搞错了,大家认为值得盼望和追求的东西,看似真实,却井非真实.因此,他不得不从万事万物的本性上来作出彻底判新了。
终于,他用一个字建立了支点:空。
空,对佛教极为重要。历来人们都已习惯把佛门说成是“空门”。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大致有如下三层意涵:
第一层,空,是指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性";
第二层,空,是指万事万物都不是稳定实体;
第三层,空,是指万事万物本应该空寂明净。
这三层意涵,细说起来相当深奥。
4、为什么万事万物皆是空?因为万事万物都因远远近近各种关系的偶然组合而生成.佛教把关系说成“缘”,把组合说成“起”,于是有了“缘起”的说法。由于万事万物都是这么来的,因此不可能有真实而稳定的自我本性, 所有的本性都指向空,于是就有了四个重要的字“缘起性空”
例如,我们低头看脚边这一脉水,它从何而来?它的“缘起”,就有无数偶然的关系。初一看,是一条条山溪,遇到了一 重重山坡;但山溪里的水又是怎么生成的?那就会追及一朵朵云,一阵阵雨; 那么,云从何而来?又如何变成了雨?而这山坡又是怎么产生的......这水会一直保持自己的本性吗?它会被树木吸收,也全用天气蒸发,那它还算是水吗?吸收它的树木,可能枯朽成泥,也可能砍伐成器。器迟早会坏,变成柴火,一烧而汽化。那么,以前每一个阶段的“性”又在哪里?这个过程,大致能说明“缘起性空”的部分意涵。
其实万事万物随着条件的生灭,本身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也是佛教常说的“无常”,既是无常,生活中的遭遇、命运、不平,不必恼怒、哀怨、气愤.因为一切都会发生,不如平静接受,从容处理.如果真能修行到这个地步那就是自在的境地了吧,怪不得《心经》开头五个字就是“观自在菩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