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饰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巧妙的语言加以装饰美化。
(18)我们刚离开,“哒哒哒”一长串子弹就擦着屋檐扫来,把那张行军床打了几个洞,而另一间房子也被打塌了一个角。过后,他(彭德怀同志)笑着说:“今天不是你们几个把我搞进洞,我就见了马克思了。”(景希珍口述、丁隆炎《在彭总身边》)【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讳饰语有它鲜明的时代印记。彭总运用的是现代讳饰语,在那幽默风趣的语调里,表现了乐观主义大无畏精神。】
(19)(孟祥英的婆婆)年轻时候外边朋友们多一点,老汉虽然不赞成,可是他惹不起她——说也说不过她,骂更骂不过她。(赵树理《孟祥英翻身》)【“外边朋友多一点”实指孟祥英的婆婆年轻时很风流,作风不够正派。选用此说是为了减轻语意的分量,以免对人物造成鲜明的褒贬和刺激,借以产生幽默含蓄的表达效果。】
(20)……比方老村长阎恒元乳名叫“小囤”,别人对老人家不只不敢叫“小囤”,就是该说“谷囤”也只得说“谷仓”,谁还好意思说出“囤”字来?(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几千年来,在宗法制度的制约下,人们不仅要避帝王、官吏的名讳,还要避父母长辈的名讳。文中对村长阎恒元乳名的避讳,不仅是对他的恭维,还带有浓厚的宗法观念色彩。】
(21)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讳狼籍,以榔槌为兴哥;讳恼躁,以谢灶为谢欢喜。(陆容《菽园杂记》)【今日用筷,古人称“箸”,源于行船的行业讳饰语。“箸”与停住的“住”同音,船讳“住”,便改为“快儿”,于是有了今日的筷子,如今已普及成社会用语了;民间有梨不分吃之说,为的是希冀团圆,梨改为圆果,寄托了团圆之意;腊月里谢灶王爷,为的是预祝来年五谷丰登,本是喜事,自然要忌“躁”,“躁”与“灶”同音,于是改谢“灶”为“谢欢喜”,增添了节日的喜庆色彩。】
(22)对于老几辈子没出过火莲峡的庄稼人来说,“讨饭”这个词太刺耳,太难以接受了,人们的嘴都回避着它。“走哩?”“走哩。”问的人和答的人都极含蓄。如果实在无法回避,就代之以“寻吃食”。“你家老二哩?”“走了药水镇。寻吃食去了。”(王文泸《枪手》)【“走哩,走哩”是用极其含糊的语言所制作的随意性讳饰语。同把“讨饭”称为“寻吃食”一样,表现了人物不愿意被现实撕碎的那点可怜的自尊心。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特定的时代惨痛教训。】
(23)三毛是个生活情趣高雅的人,她要活得丰富多采,有滋有味。也许,她感到已经登临人生之巅,不愿意平庸地走完余下的路?一只苦水胜于一盏白汤,她以自殒演完了最后一幕,保持了完整而多姿多采的一生。(《台湾作家三毛》)【“自殒”是“自杀”的讳饰语。“演完了最后一幕”是三毛短促人生的形象化描写。用以述说三毛的不幸经历,除了委婉含蓄外,还和三毛的作家身分与本文的文学色彩协调一致。】
(24)方达生:竹均,怎么你现在变成这样——陈白露:(口快地)这样什么?方达生:(话被她顶回去)呃、呃,这样地好客,——这样地爽快。陈白露:我原来不是很爽快么?方达生:(不肯直接道破)哦,我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你好像比从前大方得——陈白露:(来得快)我从前也并不小气呀!哦,得了,别尽捡好听的话跟我说了。我知道你心里是说我太随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点疑心我很放荡,是不是?(曹禺《日出》)【久别的恋人重逢,面对陈白露的堕落,方达生难以相信眼前的现实,为了避免唐突冒失,他用转弯抹角的讳饰语向陈白露询问真象。与之相比,陈白露倒爽快得多,她在方达生讳饰的基础上清楚地加以说明,一句似是而非的反问,反映了陈白露的清醒和自甘堕落的心态。】
(25)(陈嘉庚)先生在一九五○年修建“鳌园”为其日后的长眠佳境。先生谢世后,人们取海中巨石原位凿柩安葬,并将此陵园拓为庄严、壮丽、肃穆的海中游览胜地。(傅子玖《集美掠感》)【关于死的讳饰语很多,与表达者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陈嘉庚先生在海内外声誉很高,人们不忍心说他死了,便以“长眠”、“谢世”予以美饰,表达了对先生的敬意和爱戴的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