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到初三,每天一部电影,不用倍速播放,终于有时间和耐心等着进度条完成工作。
也许是不抱有期待,或是很放松的心情,看完觉得还不错,都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天《囧妈》,有关家庭,两条感情线,母子之间、夫妻之间,从掌控欲到放手。笑点一般,但家庭问题很真实。
“吃点这个”?“不吃”。
“吃点那个”?“不吃”。
“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你最难伺候”!“你问的都是我原本就不吃的啊…我在吃这个这个和这个你没看到”?
回家前,我已经想好,注意说话的语气,不再用说教式地口吻和妈妈说话,不嘲笑她的不知道,实际第一反应与此相反,冲动的话说出口后第二个念头才是不该这么说。
我家是打击式教育,小时候经常被训斥,因为冰箱门没关好,因为写不出每天的日记,因为反应慢半拍。有得意的事了不敢声张,因为炫耀某一行字写的好得到的回应是“都写得好才有用”。不敢出丑,因为迎面来的不会是安慰。其实也没这么心酸,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早已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总是想把最好吃的留给我。
六十年代生人,骨子里有缺东缺西的烙印,总想着东西用到无法修补才能扔掉。所以家里有断掉了半截的锅铲、脏兮兮的空盒子、不知道哪天能用上的空瓶和瓶盖,十几把一次性梳子、十几个指甲钳。微波炉需要把门往外拉一下才能运转,洗衣机门是要向里推一下。
从我读大学开始,我们的关系反转过来,我变成那个打击别人的人。“登录一下呀,登录在哪里,不知道就到处点点试一试,动下脑子嘛”。以前训斥我的人变成怕错的那个人。我成了父母的复刻版。
我不明白为什么人年纪大了就会畏手畏脚,其实是我没有给她尽管尝试的安全感。
我和她说,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多关注自己,其实是我撇清陪伴她的责任。
我希望她的退休生活能多接触新鲜事物学点东西,不要整天煲剧,但我回来之后一直抱着手机电脑,把忙的时候想要做的事抛之脑后。大家都是只在舒适区打转的懒人。
我和她说,不要再打击人,多说感受少说错,她转变的比我多比我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