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作者: 颖的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1-07-15 14:32 被阅读0次

    “大学”在古代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至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所注目。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关于四书的阅读顺序,朱熹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是儒学的大门,是开“纲目”的一一“三纲八目”,就是三纲领、八条目。通过学习《大学》,才能知道儒家修养的框架和结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这些被朱熹称之为“经”。纲领引领全文,条目是细化的具体内容。纲举目张,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和《大学》一样,后来也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中庸》在儒家经典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读通、读透很不容易。朱熹认为读四书应最后读《中庸》,突出它的高深性。

    以前我对中庸之道的误解是:中庸就是模棱两可,不置可否,和稀泥,不说同意,也不说反对,遇事明哲保身。

    说来遗憾,今天我读了《中庸》后才知道中庸的内涵。朱熹对“中庸”下了一个定义,指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说白了就是恰当、合适,做任何事都恰到好处,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该做的事,这是最难的。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就是“中庸大概是最好的德行了吧!但人们很少能够做到,这种状况已经很久了!”

    原来,中庸之道这么高深,惭愧,今天我才弄明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op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