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中的生存与安全
【一位小学家长自述:开学一月摧垮坚持6年教育观,这个叫林爻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用6年时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但是,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几乎快要摧垮这位家长已经坚持了6年的教育观。现在这位家长无比担忧,6年后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
冯俊杰:对于此事,青年学者押沙龙认为,教育体制当然需要成人组织抗争,但不是让孩子冲在第一线,除非孩子确有强大的内心。其次,家长有义务让孩子听到不同声音,但在什么年龄段进行才不会引起认知紊乱,是儿童心理的技术问题。你怎么看?
朱文波:教育体制的诟病,话题太大了,但显然让孩子承担反抗是不妥的。家长焦虑的原因很多,最主要还是因为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视野。那些朝外看的家长,通过比较,发现我们的孩子通过已知的学校教育手段,在未来的竞争中占优势的希望渺茫。
我们这里因为特有的国情,知识教育几乎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变成一种强制灌输,内容死板。要求整齐划一,强调管,不强调活。因人施教成了空话,心智训练不讲究活泼创新。
比如从幼儿园开始直至小学全程,要求孩子上课双手背在身后,这种僵化不可思议的要求一直延续至今。大脑想要高效而又充满活力,就得配合身体舒展,甚至是在运动状态下。
冯俊杰:我记得之前在“爸爸该不该陪儿子穿裙子”话题中,我问过有没有具体的,适合认知教育的年龄。你回答的是,广泛的时间段都可以。这次我想请你谈得更加详细一些,以供参考。
朱文波:孩子应对复杂情境下的具体问题该如何判断对与错,显然力不从心,需要渐进和家长的耐心,需要点滴的渗透式点拨。
这个过程就不能立于说教和集中宣讲,孩子听起来困难,听完也会忘。所以把握情境适时表达,非常考验家长的教育水平。尤其在复杂的道德伦理层面。
比如战争中一村人都躲进同一山洞,外面有敌人在搜索,这时妈妈怀里的孩子嚎啕大哭,母亲将怎么办?将孩子捂死了是否合适?这种两难困境家长可以自由设置,帮助孩子获得价值取向、同情、态度、决策等诸多领域的训练。
冯俊杰:对孩子的教育压抑,还有最近出现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联系来看,世界太险恶了,孩子们简直是身心灵都遭受着摧残,大环境如此,且不说抗争,有没有相对温和又保护好的妥协之路?
朱文波: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社会里,公平教育得不到落实,那么当周围学校少,或者传说中的好老师集中,这就形成了稀缺效应,这使得家长和校方沟通失去对等性。
像是有的家长不敢对老师给予监督和质疑,盲目地依赖学校教育资源。有的家长错误理解为打骂也是为孩子好,不细究什么叫失控,不知道孩子已经处于危险境地。
我认为,对打骂虐待学生的现实,不能有丝毫的妥协,这种行为是教育者的耻辱,跟教育一点不沾边。打骂是实施控制的行为,以强制力迫使顺从。
家长应该清醒认识到被打骂的孩子除了恐惧,不可能有好的学习状态。因为弱小,失去家长的保护屏障,通常他们会隐忍秘而不宣,实际上会更无助。家长要做到敏感和有效防范:
第一,不要对孩子小的外伤视而不见,侦测态度:假如碰到小朋友被打的情景,如果孩子反应漠然回应应该活该,失去同情心,这就是遭遇过暴力污染;
第二,睡眠时常出现噩梦表现惊恐,家长要警觉;
第三,与同龄人交往语言变得粗暴强硬,不友好的肢体动作频繁,这是模仿习得的后果,家长不可掉以轻心。
《靠谱心理学》 朱文波、冯俊杰 吉林出版集团 2014-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