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优秀作文)
《爷爷和泥刀》
小院桂花又开,屋前燕子来又去,不变的只有那忙碌的身影。
--题记
儿时,几乎一半的欢乐都是爷爷给的。现在欢乐的记忆早已模糊,唯独还记得那被他视为珍宝的泥刀。
爷爷是个泥瓦匠,靠使唤泥刀吃饭。听长辈说,他小时候很早就出门谋生。毕竟在吃不饱饭的年代,一个家庭无法养活七个儿女,可他活了下来。靠一把泥刀和一双灵巧的手。
长大了,有了家室,一家几口人,都指望着他养活。于是在贫苦的生活中,他凭一把泥刀,苦练技艺,用自己的血汗,给家里挣来了柴米油盐,布匹衣服,养活了两个儿子,养大了哥哥和姐姐。五十四个春秋里,泥刀被打磨了千遍万遍,留下了时光流逝的痕迹,老去的不止泥刀,还有一个泥瓦匠。爷爷的脸早已爬满皱纹,头发在不知不觉中花白,那个硬朗健壮的身影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倔强的老人。
爷爷又坐在桂树下,精心打磨他的泥刀,如今院落只剩下三个人,奶奶,爷爷和酗酒的大伯。尽管爸爸劝过他很多遍,他却不服老执意要做点事。
无情的岁月偷走了人们的时间,却也带来了生活的馈赠。
因为技艺在身,爷爷在乡里拥有不小的名气,请他的打磨家具的人越来越多。但凡有相亲相邀,他都乐呵呵地帮忙,家族祠堂的各式木器也是出自他的双手。他常说:“人呐,总要学点什么,做什么就要做精。”
可是,人终究跑不过岁月。今年,爷爷常常站在屋前,凝望着村里他盖的房屋,许久许久。或是一个人磨做事的家伙,那粗糙的大手在泥刀上抚了一遍又一遍。人们说,爷爷变得很怪,总爱发呆。我想爷爷那陌生的世界里,只容得下见证了他一生的泥刀,也只有泥刀能读懂他的世界。
听,爷爷又在磨他的泥刀,挥落之间,似乎正发出岁月的哀歌……
《独行世界,自在旅人》
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洒脱来自内心安宁。
-- 题记我们各自在热闹的世界里穿梭,却又各自孤独着。独自穿行的世界里,贾平凹将“孤独”悟出了最高境界。
一本《自在独行》,写尽他四十年的独行时光,七十三篇散文,内容浩瀚,从父子写到妻子,孩子,故乡……唯一不变的,是其风趣之中,又让读者隐约窥见他对人生的见解。
在贾平凹看来,散文即艺术。他也的确是做到了--笔尖之下的文字,情真意切,细致自然,读来意味深长。
本书的篇章,更是得以体现。他的朴素之中出诗画,是不染世俗的纯净。遇上一场晚雨,他说:“多么感谢这场雨,原本可以乘车而行,偏要徒步淋雨,虽然黑夜如墨,到处有狼与鬼魅。读到此处,颇有苏东坡“莫听穿林打雨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诗情画意,流露出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他的朴素,又稍染上了一丝幽默与风趣。
他不在乎写作内容是否关乎自己的形象,只是提笔写下内心的真实感触。偶遇女子嫣然一笑,他也如常人一般“极感幸福”,随即发现自己的衣扣错位。贾平凹就是这么一个坦荡君子,不对一些事避之不谈。他淡然回忆,只写下“不禁乐而开怀”六个字予以评价。
文中的朴素,不同于平常,是那种蕴藏着真理的自然。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该潇洒就潇洒吧”,这是他在《写人》一文中所记的。作者看人,不论年幼与男女,已然升华到了他所希望的那般--在街头看一回有关人的风景,就犹如读一段历史,一处哲学……他总是能够出离人生看人生,就好像一位跳出了三界的独行者,看着真真切切,所以这样的人便随了性格。
其实啊,贾平凹也是喜欢热闹的,只是他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自自然然,平平常常,我想这就是作者想传达于世人的人生真谛。朋友翻开它吧,翻开《自在独行》随贾平哇,看世间百态,阅人间孤独,来一场自在的独行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