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不是为了看书而看,是为了帮助自己开拓视野并最终运用、实践到工作与生活中去。书就是架在我与未知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将我与外部世界建立了链接。
01 育儿即育自己。
我们就像没有领证就上岗的家长,一到教育问题上就只会使用父辈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他们,一有不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就会认为这孩子不听话,必须批评,必须树立自己在孩子眼中家长的权威形象。但是看一看现在有多少心理学家在说原生家庭的问题会对一个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就知道,教育从来不应该是只树立权威和家长的感受,而忽略了作为孩子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真正的需求,他们为什么对我们的要求进行反抗?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体会他们的需求,进而强制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事情,在他们长大之后,或多或少在性格中就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自卑、性格内向等等……
我自己就是一个从小就不被认可的个体,在家里父母总是说我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不如村里的谁谁谁……在这种不被关注和认可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我只会埋头干活,同时还为了显示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就会表现出一种很厉害、很不可一世的样子。这算是我最讨厌自己的一点,可那种终于可以表露出的优越感会让我不自觉去否定别人。
在看《无条件养育》中,才发现里面说到一些父辈们的育儿方式和现代流行的那种育儿方式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作者说到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会使用的“暂停方式”,也就是让孩子自己待着自醒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会认为你不爱他了。正确的做法是给他解释他到底哪里做得不对,解释时要具体到这件事情上,而非大声控诉,或只是简单的说他不应该如何如何。
看育儿类书藉的时候,也让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很多事情,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些事情并不是上一辈他们自己能选择的,那时没有现在的条件,每天都还忙于养家糊口,填饱肚子。我们这一代又不同,都说第一个孩子照着书养,第二个照着猪养,在我家却是例外,我家是第一个属于放养,第二个是在各种育儿书中汲取经验,几乎属于照着书养。
孩子就像我们的一面镜子,我经常会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养育孩子的同时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也在被滋养,我们都要在温和的环境中更好的成长。
02 分清重要与不重要
我是一个宅女,好像从小就是,除了我10岁以前经常喜欢往外跑之外,后来一直就是宅家里,因为我对很多发生的事情无法掌控。比如和一个人聊天,除非对方主动提出要走,否则我会一直陪着,哪怕我有急事需要处理,最后就会弄得要自己加班才能完成。我无比地痛恨自己这种没有原则式的处事方式,但又无能为力,改变不了。
这两个月坚持看书学习,持续地去写复盘和做记录之后,为了把有限的时间利用好,我会看哪些事情是紧急且一定要优先必做的,哪些是可以缓一缓,等有时间再做的。比如回到家:晚饭是必做的,但偶尔如果时间不够用,也可以点外卖;而家务活是可以推迟做或者请先生帮忙做;但是陪孩子读书、玩游戏就是孩子需要就立即会去……通过这样给自己设置了明确的时间之后,发现不再像之前那样觉得忙得不行,完全没时间学习了。
总结出这个经验,我也把它运用在了工作上,把需要处理的工作分出轻、重、缓、急项,并将要做的事情记录在365日历上,完成一项就做上标记。有一些来不急或可以第二天处理的事情编辑到第二天的日历中去。这样就不会错过或因工作忙而忘记某项事情了。
03 每日复盘让成长有迹可寻
以前很多事情都存留在“想”的区域,比如看书,做记录,写灵感之类的。把大脑想像成“万能库”,凡我所见所想和所经历的,他们会在我要用到时自动就从“万能库”中迸发出来,可现实往往啪啪打脸。在要用到的时候,总是抓耳挠腮,口中不知所云,用“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代替,结果总会被更有表达力和更有思考力的人拿来做鲜明的对比……
现在写每日复盘,虽然非常明显的成长还没有感受到,但是明白只有写下来才是保持最持久的方法,并且在写的过程中带动自己主动进行思考,分辨,并拟定出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这正是我所缺乏的。
现在在做一些个人或公司决策中,我也会将事情的好处与坏处分别列出,在相对比之后再做决定。
这五个多月以来,我所看的书加起来是之前十年的量吧,其实我是个囤书狂,家里囤的书不少,囤的课也很多,可就是没有动力去看去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想要学习的心,却没有实际行动,即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相比起别人,我所看的书也肯定只是九牛一毛,看书之后知道自己知道的简直是太少太少了,好在自己现在已经在做了,相信“只要行动,永远都不晚”这句至理名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