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只是因为多了一个观察者,结果就不一样了。
1 双缝干涉实验
物理学上有一个双缝干涉实验。把一束光射向一块板,板上有两个平行的狭缝,会在后面的墙壁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image.png
但是,如果研究者尝试着用仪器观察某一个光子的路径,把探测器放在其中的一条缝隙处,使得观察者能说出光子是从哪一条缝隙通过时,屏幕上的波浪状的干涉条纹就神奇地消失了。就只是因为“观测”这么一个动作,似乎就改变了光子的实际路径。
这一神奇的现象被称为“观察者效应”。
image.png
2 神奇的变化
生活中也许也存在观察者效应。
以前,我是一个很懒的人。如果没有人叫我,我可以不出宿舍,靠外卖和游戏度日。我的桌子上乱糟糟的,堆了不少垃圾。头发也没有整理,跟非主流一样。我就这样很自然地过日子,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但突然有一天,我妈说要来学校看我!
我紧张得不得了。我马上把桌上的垃圾清理掉,把没洗的衣服给洗了。把头发梳理成型,换上一身得体的衣服出现在我妈面前。我妈没有发现我这几天的颓废,还夸我比以前整洁多了。
我有一个舍友,平时也不太注意形象,头发乱糟糟的,跟鸟巢差不多。
上学期,在和外院联谊的时候,他突然拉住我说:“快,帮我看看,现在的发型怎么样!”
我仔细一看,他头发上沾了些水,整体归拢向一边,就像在十级风中吹了一天,有点像韩国的明星,算是有模有样。
我很诧异,又看到他眼神闪烁地看向一边。我望过去,原来那边有一个漂亮妹子。再看他的表情,瞬间秒懂。这小子恋爱了!
后面的整个活动中,他都一反沉默寡言死人像的常态,拼命表现自己,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那个妹子也多看了他几眼。
回到宿舍之后,他瘫倒在椅子上,哀号一声:“呼,累死我了。”然后打开电脑准备打游戏。
我有心调侃他几句,说:“你上学期都挂科了,还玩游戏,就不怕我告诉妹子。”
他突然紧张得不行,说:“哥,别啊,我求你了,我这就去学习还不行吗?”
后来,渐渐地,他上课不睡觉了,宿舍也看不到他打游戏的身影了,平时都很少看到他。有同学说经常在图书馆看见他。两个月后,有同学说看到他和那个女孩走在一起。
3 生活中的观察者效应
这两个都是观察者效应生效的例子。
我给生活中的观察者效应下了一个定义:
当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被在乎的人看到,我们会倾向于做出更优秀,更自制的表现。
当我在宿舍里面,身边都是很熟的舍友,知根知底。我不在乎他们怎么看我,我不需要在他们面前保持形象,所以我可以放肆。但我妈是我非常在乎的人,我不想让她知道我过得这么糟,为了维持在她面前的良好形象,我需要做出改变。
舍友也是,他在我们面前都是懒人样,之前没有喜欢的人,也不在意自己上课睡觉。但在活动上遇到喜欢的人,就一反常态,力图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
当天晚上他回来之后,本来已经摆脱被观察的模式了,打回原形,准备像平时一样玩游戏。但是我调侃说要把他打游戏的事情告诉妹子,他又重新感受到了“观察者”的存在,所以行为模式再次发生了改变。
但并不是谁观察都有效。必须是他在乎的人。越在乎,效果越明显。就像女为悦己者容,但不会为自己讨厌的人梳妆打扮。
同时,需要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正在被观察着。甚至都不一定要真的存在这样一个观察者。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在社交场合中,只要告诉一位男性:有一位美女正在注视着他,他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加温和有礼。即使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一位美女,也有效果。
4 生活中的应用
只要我们能觉察到观察者的存在,我们的行为表现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实验证明,只要在自己经常待的地方放一面镜子,让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样子,就可以对人的自制力有很大的提高。
我在桌子上放了一面镜子,我一侧头就可以看到镜子中自己的样子,当我看到自己邋邋遢遢的样子,自己都受不了,赶紧去收拾干净。
有时候我们没有去改变,是因为我们看不到自己有多糟糕。只要有人能告诉我们,我们就有改变的动力。
如果你想要治懒,可以尝试给自己找一个观察者。例如主动向父母或者其他在乎的人报备自己的日程,或者请身边的人监督。
5 做自己的观察者
最高级的状态是:自己做自己的观察者。
在近代英国的影视作品里,有很多绅士和淑女,即使不出门,也会穿上得体的服装,把自己打扮得清爽漂亮,随时可以出门参加一场社交聚会而不失体面。他们的舞台在自己心里。他们无法接受自己邋邋遢遢的样子。只要穿得好看,自己就开心。
他们自带观察者。他们的观察者在他们自己心里。这样的人往往是高自尊的人。他们的行为是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他们已经不需要依赖别人,而是靠自己。这样的治懒是最彻底的。
PS:物理学中的观察者效应,也许是因为观测行为本身干扰了光子的状态,所以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也符合本文的意思:观察行为能对对象产生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