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艘船,小时候远远的望着、盼着,越来越近,真正经历时,似乎没什么特别,平静、坦然,等真正离开时,不觉怀念,再后来,它就永远的映在夕阳的余晖里,在海的尽头与天连接的地方,隐约不见。
2003年的高考,江苏第一次采用“3+2”的模式,时间定在6月7、8、9日三天。作为县里高考的主考点,泗阳中学寄托了太多家庭的希望。学校的门前,是一条连着淮海、众兴两条主干道的小路,名曰“泗中路”。这条泗中路的两侧是数不清的小饭店和出租屋,它们藏在拐弯抹角的小巷子里,我的高考印象就从这开始。一小碗鸡丁或红烧肉,配上点青菜或豆芽,就是一碗堆尖的炒菜,在老板的猛火灶上来回掂几勺,出锅香喷喷的,再配上同样堆尖的米饭,正值吃壮饭的年纪,一顿下来一般都是两碗以上,最后一碗汤顺着喉咙而下,肚子的问题算是解决了,至少在晚自习前就不用再考虑。在堆的跟小山似的书本后,趴在课桌上眯一会,是一件幸福的事。下午是补脑子的时间,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老师,轮番走进教室,像变魔术似的拿出一张试卷,口若悬河,苦口婆心,来来来,同学们,头抬起来,我们来讲讲必考题型。三两句讲解后,学习好的人已然低下头看自己的题目了,学习一般的人刚好点点头算是刚懂,学习差的人仍然是一脸迷茫的看着老师。第二次模拟考试之后,上课基本已经结束,现在算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政治、历史班里,从来就是各类整理,各种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不同的角度看,我们的历史显然是不同的,大家要学会在脑海里放电影。历史老师的圣斗士发型,经常炸的我们火光四射,经常在电影里断片,我们都觉得,这场电影是史诗巨制,一部超长的纪录片。政治课上,老师还在重复着法制和法治的区别。一阵长长的铃声后,班主任老葛大喊一声:大家先去吃饭。学生们从不同的教室汇集到大路上,有的去食堂,有的出校门,门外各类炸串、凉皮、炒饭和面条,每个摊位的照明灯就像星光点点,喧闹嬉笑声不断,这也是一天中仅有的放松时刻,这边俩男生在凉皮摊上比赛吃辣油,那边的女生还在讨论去吃米线还是吃馄饨。一阵短暂的热闹后,教室重新恢复了平静,整栋高三教学楼,走廊里掉一根针,都能听得清。不抬头的翻书声,没人关注教室里的动静,老葛像幽灵一样飘来飘去,时不时的就能出现在你身后,和你思路同步的解题,嘴里还念念有词,这题吧,有三种解答,你会哪种?九点半下自习,住校的回宿舍,走读的回家,我沿着泗中路昏暗是路灯,拐进了菜场的那条小巷子,我妈已经把炒饭做好了,有时候加蛋,有时候加肉丝,晚自习让头脑充实,宵夜让肚子充实,洗漱完毕,躺在床上把白天学习过一遍,慢慢就睡着了。
六点闹铃,眼一睁就机械的起床,洗漱出门,一碗辣汤,两个肉包,早饭后,教室里已经很多人了,早读声一片嘈杂,很热闹,好像你读的英语就是盖不过我的历史,声音大小、语调高低,也成为调侃嬉闹的好机会。就这样,时间过得真快,第一次走进考场时,听到广播里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一切都坦然了,来吧,一场平静的过关答题开始。考数学时,我竟然流鼻血了,老师送来了纸巾,当老师说还剩10分钟的时候,我最后一个大题还没开始动,赶紧写上解和已知,就翻到前面检查姓名和卷面了。数学考完,一个考生还没等走到校门口,哇的一声号啕大哭,让门口等待的家长一脸愕然,后来我们得知,全省数学均分59.5。我爸早就叫好了人力三轮车,说不谈考试,回家吃饭。等5门考完,胡子就出现了,说我们去网吧包夜吧,好好放松一下,没到半夜,就已经困得不行。我还记得2003年一起并肩的老师同学们,住过的巷子里的那个小院。高考就这样,在悄无声息中结束了,而后的日子顺其自然,上大学、工作,一切就再也没停下来过,一切是那么的匆匆忙忙,好像上了发条的时钟,让人来不及感怀和回望。
我无数次的回忆过高考,回忆那年的那些人和事,那时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和光影。当年是热爱,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启航的动力,正是高考的这股劲,助推了好多年的前行,它让我有了光环,有了自信,更有了前行的方向。哪怕不见,高考的这艘船,仍然时刻在我心里,挥之不去,热爱是帆,从过去到现在,虽世事无常,但一切未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