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滥用感情 受了伤,碰巧遇到了营销号宣传“厉害的人都戒掉了情绪”,于是我开始练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声色,并确实使不懂的外人感受到“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气势,但副作用很强。比如积极的情绪也感受不到了,获得了成就不会开心,别人释放好意没有回应,对别人行为动机嗤之以鼻。后来,我大概病了,因为我突然觉得一股强烈的无意义感袭来。
而事实很可能不是这样。
这就是心理学家 Jonathan Haidt 在《正义之心》中提到过的原理:我们往往是任由感性来主导我们的立场,再用理性来为我们辩护,而不是经过客观的深思熟虑再做决定。
举个栗子:我们都知道,在美国有民主党和共和党之分,在某些议题(比如同性恋)上,民主党会更开放,共和党会更保守。
去问一个共和党人,问他为什么会反对同性恋,作为一名资深的政党人,自然可以说的使大部分民众信服与近似理性下,或者再加一点情绪煽动。但神经科学家 Kevin Smith 通过大脑扫描发现:当提及类似的议题时,共和党人士大脑的脑岛中,跟处理恶心、呕吐反应相关的区域,其活跃程度显著高于民主党人士。
也就是说:道理的一开始,很可能就是为不讲道理准备的。
这就像一个人与另一个结了仇,是会先给他打上坏人或者道德败坏的标签的,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地痛骂甚至于采取行动去伤害。而事情过后,这个标签往往是撕不下的。就于当时而言,事情的真相可能根本没有露过头。
感性从来不是毫无用处的,人的一生意义感很多都得来自感性的第一感受。只是可能媒体或者我们自己高估了它的坏处,而忘了它的好处,也不知道如何用理性去补上它的短板。依然是那句话,凡事皆有利弊,极端会成就冲突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