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光阴的故事
自序
回首向来萧瑟处,端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努力的,不过是别把平凡的人生活成平庸的人生。
他就像赛场上的一名全能运动员,也许每一个单项都不是冲在最前面的,但每一个单项都无法、忽视他的存在,在每一个单项上他都努力地保持着专注与水准,于是,作为全能运动员,他便王者无敌。
其实,他又哪里是没有天分?他最好的天分就是这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
“别人家的孩子”
我不睡但我也不乱闯祸😂
如果说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确实属于一种夸奖的话,那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确实常常得到这样的夸奖。 妈妈曾不止一次地拿我和姐姐对比,说我从小(指从婴儿时起)就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姐姐会彻夜啼哭,而我只要吃饱了一定酣睡至天亮;姐姐会隔三岔五地闯祸,我只要坐在那儿就不会轻易乱动。 有一个常常被妈妈用来证明我小时候是多么乖的一个例证:有段时间爸爸总出差,有一天妈妈加班到挺晚,忙着赶去托儿所接我,又担心姥姥在家带着姐姐还要做饭忙不过来,更是心急火燎。
脱离这个工作状态,我会马上回归人群,躲在人后,不被瞩目的状态才让我觉得更安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宋 ]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烦恼
太形象了比喻
如巨浪上一叶无助的扁舟。
我们意犹未尽同时哈欠连天地出了车站,已近深夜,惊讶地发现爸爸妈妈们都等在那里,没有任何通信工具,他们是怎么掐着准点守候在那儿的呢?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爸妈们可没表现出什么温情,基本都是劈头盖脸地一通埋怨,紧接着就是问:“吃饭了吗?”
为了过关,在纸上把自己骂得狗血喷头,可在内心深处,我始终觉得我们没错,对奥运会的关注难道不是比一两节课更重要的教育吗?它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关心的范围更广而不仅仅着眼于书本。当我为奥运欢呼喝彩的时候,我可是在领略全人类的宝贵精神啊。
那时候我便隐隐觉得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也会有很多毛病,被夸奖多了难免骄矜,被纵容惯了难免自私,被期望高了难免失意。幸好,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还有如许斑斑劣迹,它们平衡了我的成长,没让我变成自己不喜欢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广院断章
我问过自己,这是为什么?也许因为,在那一次次的煎熬和崩溃中,我至少还在努力,至少没有真的放弃。
一切的未知,一切的不可能,都尽可以去试一下。
乐之者甘之如饴,恶之者退避三舍。
康辉:21℃,不多不少,刚刚好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刻,好像格外愿意在有悲剧意味的诗词里去享受一点痛苦,可能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切身之痛的时候,觉得在文学作品中找一点苦楚挺有境界的吧。就像有的人喝酒会上瘾一样,享受痛苦也会上瘾
人每天最需要的是空气和水,这两样东西都是淡而无味的,我们很少去赞叹一杯水如何有用,如何必不可少,但实际是离不开它的。我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也能从中获得足够的满足感,这就行了。
二十出头的时候,经常因为某些主观上的认识而对某些人和事抱有负面的想法和判断,
其实优点和缺点都是相对的,是用很个人化的标准来判断的
康辉和他的同事们坦言,“9·11”那天,一个国家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在家里看别的媒体报道着一个天大的事件发生,这种感觉很痛苦。这种痛苦在康辉身上演变成了一种后遗症,他再也不关手机了,生怕万一再有大事发生。
我想文学和电影是最接近心灵的东西了吧。我看书很多、很杂也很快,我享受文字阅读给人带来的快感,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这种感觉就非常明显。现实生活中谁都有心里很堵的时候,可在武侠世界里,侠客的一柄长剑一下子就给解决了,那种快意恩仇的酣畅淋漓也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了解越多,越觉得他就像21℃的气温,不多不少,刚刚好。这样的人做新闻节目,不温不火,刚刚好。这样的人做朋友,不冷不热,刚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