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次用5个多小时读完一本书,酣畅淋漓!
我爱好严肃的历史,所以在作者选择上很苛刻,这次德龄郡主以第一人称写的这本书相当客观,尤其对于一些事件的描述,与我之前所知的历史对上号,并有新的认识:
1.慈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德龄笔下的慈禧,爱好大致是这几样:种花养草,编戏看戏,打牌吃肉,戏弄下人,与此同时,她爱哭,害怕洋人的刁难,这么串起来,慈禧就是隔壁邻居那个棱角分明的老太太。
慈禧并非口耳相传的迂腐,相反的,她是那个时代最为精明的女人。她以一己之力挑起一个国家的担子,废除科举,兴办女学,禁止鸦片,支持洋务运动,没有几个男人比她做得更好。
但是,慈禧对文明世界的见识难以让人恭维,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目光短浅,这些词很好的总结了义和团为何会发生在她的时代,并由此把她及中国拖入深渊,西逃的耻辱让她一想起来就嚎啕大哭,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慈禧是以女性身份进入皇权阶层,在男权社会,她虽居顶层,但无一刻不战战兢兢,并惧怕任何形式的细微改变,她不相信任何人,并力图将所有人掌控起来为她所用,她四十余年统治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中国。
如果慈禧放任光绪让他大刀阔斧的改革,依今天来看,情况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慈禧支持光绪改革并给光绪改革犯错的机会并继续修正,中国可能早就做大做强了。
见识与高度让慈禧没有扮演好总经济师的角色,以至于后来的中国与更多的机会和文明失之交臂,并最终沦陷为世界第三梯队成员,这个老妇有难以推卸的历史责任!
2.可怜的光绪
人们对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永远充满期待,事实上,那些来路不明的所谓美好总是短暂,甚至会一步走错的时候要了你的命。
当慈禧得知光绪听了康南海的话要软禁自己时,光绪的唯唯诺诺似是一辈子再难翻身,事实也如此。
光绪体弱,但无法消弭他的聪明绝顶、英俊、好学上进以及徐徐图之的改革大梦。他在慈禧面前是个听话且深藏雄心大志的孩子,所以他不在意人们暂且送给他的身份标识:“傀儡”。他忍辱负重,会偷偷告诉他相信的人他一定会东山再起,哪怕目前勾践卧薪尝胆般苦涩。
万历当了皇帝掘了张居正的坟,顺治当政鞭尸多尔衮,慈禧当然知晓这其中的厉害,在她弥留之际,也一并带走了光绪……
德龄说,光绪一直是郁郁寡欢的样子,见了生人或女孩,难掩腼腆害羞。
有一次准备看戏,光绪突然说老佛爷来了,众人下跪山呼万岁,唯见光绪站在那哈哈大笑,众人才发现太后没来,而是光绪的恶作剧……
这是正史野史里都没有的光绪,也是鲜有的一个普通人又是帝王的喜怒哀乐,那么真切,在踌躇满志豪气干云宏图大志的背后,当我九年前一个人走进他的坟墓,清晰可见的是一个卑微可怜的挣扎的灵魂……
3.大臣与太监
在德龄陪伴慈禧的两年中,荣禄、袁世凯因有解围之功备受慈禧信任,军国大事也多与之商量,义和团、日俄战争也多有描述,为慈禧所倚重。
庆王总理事务衙门,与李鸿章斡旋外交,签订的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也都让二人背了黑锅,至今难以平反。
张之洞老成持见,中庸厚道,唯有端王带来匪患,给慈禧惹下滔天大祸,死不足惜,这几位大约就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罢。
李莲英以及他所代表的太监阶层也令人侧目。
事实上,当时的李莲英权势极大,虽然即老又丑,但很多解决不了的事情在李莲英那里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源于他与太后的长期深层合作关系。
而他的那些小太监们则是穷苦老百姓到宫里讨饭的,尖酸刻薄不仁不义阴险狠毒,使的大多是阴暗见不得人的招儿,所以走哪都不受人待见。
日俄战争期间宫里有几十个太监不告而别,就连慈禧身边最亲近的太监也跑了,慈禧大为光火,说平时对他那么好,一声不吭就溜了,可见慈禧在太监眼里也就那回事。
太监群体之间也相互倾轧,甚至非常凶狠,这种动物性源于上层对他们的无情盘剥,以至于人性扭曲,道德尽失。
4.颐和园紫禁城及皇后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天皇带头节衣缩食,军事能力逐步提高,这边的慈禧截留60万海军军费营造颐和园真假难辨,但慈禧喜欢在颐和园呆着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去过颐和园多次,昆明湖排云殿以及那一排长廊的确充满诗情画意,慈禧或泛舟湖上,或栽花种草,这是她最理想的去处。
而她对紫禁城的厌恶,多半是房间的局促窄小,以及过往的杀戮记忆和盛传几百年的可怖的前朝故事。
如果说紫禁城充满尔虞我诈,在颐和园的慈禧则开心的像个孩童,自然,空灵,也许是她最想要的。
很难相像当时的皇后像个宫女一样天天伺候慈禧,皇上也是如此。早晚问安不说,慈禧吃饭睡觉这些琐碎的事情皇后也要亲力亲为,这与人们想象的大相径庭,皇后本居于高堂之上,干的却是服务员兼保姆的活。
比皇后不知要悲惨多少倍的是瑾妃,她竟然被慈禧逼迫投井而死,难怪所有人在慈禧面前都谨小慎微,大气不敢出,像影子一样活在大清即将倾覆的前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