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长大觉得自己越矛盾,明明需要爱却又把来关心你的人推开
觉得爱和感情都不靠谱,都是易逝且不稳定的,钱和房子才能给人安全感
觉得没有人会一直爱我,爱我的人都是不理解我,理解了之后就不会爱了
明明很需要伴侣陪,却不敢说需求,怕他有别的事耽误他,怕说了之后他会为难,怕他知道我需要他
常常问他我好不好看,爱不爱我,我重不重,抱我吃不吃力等等
他犹豫了或者回答稍稍不完美我都会觉得他在说假话,他在故意逗我开心
就是这样希望听到真实答案又接受不了真实答案
你说矛不矛盾
为了更好的爱人也为了更好的被爱
我决定探索自己,全方位了解自己
于是得出以下结论
2
很多问题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万事皆有因果,要解决谜题,得追根溯源
那关于爱的根源就是我们儿童时期所养成的依恋模式
什么是依恋?
就是小时候孩子和主要抚养者形成的关系,由于不同的抚养者对婴儿有不同的回应方式,所以,婴儿也会调整自己的策略,不断试探自己该怎样和抚养者互动更有效
什么是依恋模式?
就是长久以往婴儿和主要抚养者形成的稳定而且长期的互动风格,人的依恋模式有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得到足够照顾和关心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
那些没有得到足够关爱的孩子要不然就是选择不再哭泣不再期待形成回避型依恋,要不然就是哭的更响更大声形成焦虑依恋模式
人可以操控语言,但很难从情绪和身体感受去作假,婴儿不会说话,却会用情绪和身体去记录,吸收最真实的信息
这些依恋模式虽是小时候的经历,但会持续影响我们以后如何看待问题,看待他人
3
举个关爱感得到充分满足,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例子
30岁的尼克在接受访谈时提及,他还记得大概3岁时他走丢了,心里特别害怕和着急,然后突然看见妈妈,妈妈一把抱住他,抚摸他,摸他脑袋,那种如释重负和被爱的感觉他到现在一直都记得
尼克还说他的父亲虽然不喜欢体育运动,但却每周都满足陪尼克看球赛的愿望,这种无条件的爱护,积极参与孩子的日常,对他的兴趣表示足够的理解支持与尊重,让尼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安全依恋模式
长大的尼克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生活更积极,什么事情都往好的方面想,更热情,更理解他人更爱笑,情绪更稳定
我是非安全依恋模式,回避和焦虑两种兼有
我很小的时候,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爸妈外出工作,走的前一天晚上,我奶带我去爸妈房间问我要不要跟妈妈睡,我是想的,但内心又觉得尴尬,不会跟妈妈撒娇拥抱之类,爸爸拿出一些零钱跟我说:“这些钱是用来买学习用品的,不能买零食吃”其实小时候很爱吃零食,但也知道钱不能乱花,但他这样跟我说让我觉得不被爱
中考考的很好,唯一一个考上市重点中学,拿成绩单给他看,他也一扫而过,当时他要是表现的再开心些,要是多夸夸我就好了,我也知道他是开心的,但他不明说。爸一直要求我练字,我就很想表现好给他看,拿到过很多书法奖,铜奖他说再努力,银奖说还行,得了金奖也不记得他有夸我,也许以为夸了就骄傲吧,一直打压式鞭策
还记得小学什么时候,老师安排我出手写报,老师看重我,我很想让老师满意,但标题怎么写都觉得不好看,跟爸爸说,至今都记得他说的话:“这几个字都写不好”
这些关于爱,理解,支持,鼓励的关爱感一直得不到回应,得不到满足,因为曾经受过伤,潜意识一直记得
所以以长大后不说自己的需求,不表达自己,不向人要东西,怕再受伤,于是把自己包裹起来
这就是回避型,觉得什么东西都要靠我自己才能得到,觉得最亲的人都这样,怎么还能奢求别人呢
恋爱的时候,又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小时候不记得被人抱过,抚摸过,爱的需求没有得到充足的回应
后面也不相信爱,也不敢全身心的爱
总是担心他没有了解透我,他爱我只是现在爱,不会长久的爱,不敢去爱他,怕自己认真了他又不认真了,觉得关系一旦归于平静,回消息慢了,对方就是要抛弃我了,但事实他是爱我的真的不是这样,也知道不对,不好,但控制不住
所以一个人儿时的经历,构成了他认知的基础,那些关爱感的满足程度会形成身心记忆存储在潜意识中,形成他认识世界的底色
4
说这些呢,不是怪罪更不是抱怨,只是发现问题想弄明白问题继而解决问题
自我决定理论告诉我们,你是由你决定的,现在的你由以前的你决定,以后的你由现在的你决定,你可以你改变自己
我们都不是不爱,只是不会表达
我是爱他们的,但传递给他们的却是常常不说话以及坏脾气
他们是爱我的,但我感受到更多的却是不被支持不被理解不被赞同
奶奶有一次红着眼认真的跟我说,她最爱最疼的的人是我,我相信
妈妈给我发的微信消息我也能感受到她是爱我的
我25+了,我爸对我变得更温柔和耐心了,觉得我小时候他陪我少了
虽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可逆转,但什么时候改变都不晚
多多学会爱,多多表达爱,多多拥抱抚摸你的孩子,多多认真的聆听他
爱会给人改变的勇气和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