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请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续回来,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王洛宾《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1991年1月4日,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陈平(笔名三毛)自缢于台湾荣民总医院,年仅48岁的她永远辞别了这个世界。在其身后,无数书迷为之心碎。此后每年的1月4日,TA们都会在全国各地自发组织悼念活动,深切缅怀这位曾在撒哈拉沙漠怒放的美丽灵魂。
三毛生活的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社交媒体,没有高速爆炸的信息传播。与现代相比,那是一个很慢的年代。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送你一匹马》等一系列带有自传或回忆录性质的作品,对三毛其人与其生平有了一个大致上的了解。这个曾流浪于54个国家,从沙漠走来,浑身充满矛盾争议与异域风情的神秘女人,终于在其身后近30年的时间里有亲属为其著书立传,以正其名。
三毛在很多人心中拥有传奇的一生,她始终都是用生活在创作,创作也来源于生活。在侄女陈天慈眼中,姑姑三毛的人生是独一无二的,她更像是一个一起分享成长的小伙伴,一个闺蜜,一个始终在远方流浪的朋友,一个替你说出真心话,在当时社会中勇敢做自己的女人,一个帮你实现梦想的人,一个替你去国外先探路,体验一下再回来手舞足蹈地跟你说故事的人,一个时而遥远,时而亲近的小姑姑。
《我的姑姑三毛》是三毛家族唯一认可的三毛回忆录,作者陈天慈为三毛大弟弟陈圣之女,从小和双胞胎姐姐便与小姑姑十分亲近。著名作家贾平凹、饶雪漫为其作序,陈天慈站在近亲角度来深情缅怀三毛,分享了许多他人不知的与三毛有关的珍贵瞬间,逐字逐句全都寄托着她对三毛深深的爱和怀念,也让大家“心中的三毛”变得更加立体、真实和接地气。
正如我们所知,三毛确实是一个异类,因不适应台湾当时模板式的教育体系,在多次逃学后,十三岁的她便办理了休学。据陈天慈回忆,休学次年开始写作的三毛初时的作品多半是少女对初恋的期待和对懵懂人生的观察,饱含着超出同龄孩子的成熟与敏感细致。正是由于年少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一向不走寻常路的三毛对双胞胎侄女在教育上和生活上的关怀常常是超越常人理解范畴的。
关于此类例子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良多,诸如给侄女“钦定”了一所远离尘嚣、人烟稀少且交通不便的教会学校,只因受邀演讲时被校长嬷嬷无意中流露出的一个人文主义精神所打动;逛书店时,会让她们自己选择有兴趣的书;出游时,也会把点菜的自主权交给侄女,不会如其他家长那般对所谓的垃圾食品指手画脚,横加干涉。还“鼓励”侄女们考最后一名会给予奖励(无疑,这是一种变相的激励措施)。更有甚者,她会把之前从国外带回来送给侄女的一些礼物通过让她们摆地摊的形式,将物品二次出售,卖给自己,通过这种新奇的方式,既让孩子们过了一把小富婆的瘾,又间接启蒙了孩子们的商业头脑。
在书中的后半部分,作者与工作组远赴西班牙,实地走访了荷西姑丈的亲人与二人当年的邻居、朋友,以及当年三毛与荷西的故居。站在三毛故居中看着放大版的姑姑的照片,手中摩挲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姑姑的追思,想必作者彼时的心中,也是感慨万千吧!
读罢全书,深感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披露三毛真实的死因,如果只是被敏感神经质、抑郁症折磨,不会等到七年后才大爆发。其自杀前的一夜刚写完一封给贾平凹的回信,二者之前会不会存在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相信这也是万千三毛迷都会关心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还有一个或许与八卦沾边的历史遗留问题:荷西离世11年后,也就是三毛自杀的前一年,47岁的三毛结识了77岁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二人之间的故事究竟又是如何呢?我们现在所知的除了三毛过身后王洛宾为了悼念她而作的一首《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之外,对于当年二人之间发生过的事有关记载都是语焉不详。
从读者的角度看这本书,我会觉得作者因为立场的关系,虽是如实记载了三毛过身前与幼时的作者姐妹俩真实发生过的一些温情故事,但在一些主流观点上到底有失偏颇,且并未涉及读者真正关心的一些问题或只是浮光掠影式一笔带过。这就为本书增添了一丝遗憾。
有关三毛与荷西二人生前真正结合的原因以及婚后在撒哈拉沙漠真实生活的点滴,这些我们不止从《撒哈拉的故事》中可以窥见其冰山一角,更由于近年来出国的游客增多,越来越多关注三毛的读者都会如作者一般去三毛与荷西生前的故居,实地走访二人当年的邻居,友人等人,真正走近他们的生活,从TA们的游记中,我们同样能切实感受到一个与作者笔下不太一样的三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