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读《瓦特的融资》有感
罗振宇老师正《瓦特的融资》中提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伪问题,因此,它根本就不需要解决。
他认为:这不仅能有效避免错误投资,减小投资风险,还会形成对创业者有效而严格的监督,让创业者不能懈怠。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就应该难,甚至可以说,必须难。
罗老师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同时,引发了我在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相同的感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套用罗老师的话:成果转化就应该难,甚至可以说,必须难。
其实,在做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刚开始我和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一致的,也认为主要是环境问题,政策问题,企业的问题,投资者的问题。在提出一堆问题的背后含义是,各方面都应该积极的去帮助科研人员把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为这是造福人类、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有意义的大事。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接触越多越是深刻体会到,这种想法其实就是一厢情愿。
把高校实验室产生的成果积极推向社会,让其造福人类,本身没有错。然而,不是所有成果都适宜去开发,使其成为一种产品或者服务。比如:有的发明只是单点的小突破,缺乏配套技术;有的发明是前言理论研究取得的阶段性工作,距离工业化生产还远的很;还有一些成果本身和原有的技术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越性,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结果等等。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就是再好技术,其实从实验室到工厂,都需要继续优化和迭代,才能变成消费可以接受的产品或者服务。这个迭代和优化的时间可能是三年、五年,也可能更久。这就意味着,科研团队必须能够沉下心了来,全面投入去攻关。很自然,这个时候科研团队是不能去接很多其它的科研项目。而在高校现有的体质内,绝大多数高校科研人员为了能够完成考核,必须是一个课题刚刚出了点成果,申请了几项专利,就立即结题交差。然后,抓紧要去申请新的课题项目,否则年度考核指标就无法完成的。
而技术开发,不仅仅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时间上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很难是今年投入,明年就能有结果的。
从1765年瓦特做出蒸汽机的模型,到1776年瓦特公开展示他制造的大型蒸汽机,期间曲曲折折一共是11年。这期间,除了资金问题,瓦特还要克服万难,改进一个个不能实际应用的蒸汽机,直到最后能够满足工业生产需要。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其实也就是一个个小婴儿,很难直接拿去派上用场。投资人拿出资金,是需要研发团队和他们花费5年、10年的时间一起去把这些小婴孩抚养成人。如果发明人,能力不足,决心不大,不肯吃苦,投资人的资金也就打水漂了,所以没有那个投资人愿意做这样高风险的事情的。
反过来,这就是为什么投资人选项目如此挑剔,他们不仅仅在找有潜力的项目,也在找有适于和他们一起搏一搏的研发团队。高校里现有成果模式,基本都是投资人(或企业)和研发团队,经过多年小的项目合作,彼此建立了深入的了解和信任,后续才有大项目投资运作。毕竟,科研成果转化时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没有一定的成功几率,投资人是不会下决心的。
其实,这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背后的机制是相同的,通过这种难,筛选出那些真正有实力、有强烈愿望创业的人,而把各种能力不足、决心不大、不肯吃苦的人淘汰掉,不让他们来浪费宝贵的资金,把资金留给那些像瓦特这样经受住了考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人。
这也给高校的研发团队一种启示:科研成果要想转化成功,自己的项目不仅要做好准备,比如做好专利申请和布局,自己的团队也要做好准备,比如:进行成果转化的决心、相关能力、投入度、吃苦精神等等。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不能仅仅是向政府、向社会要政策,要扶植,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套用中罗老师的一句话:如果有一天,科技成果转化融资很容易,资金满天飞,随便一个教授一个项目,都能轻易得到大笔投资,那就说明,淘汰机制已经失效。这个时候必定是大量资金将被错误投资、被浪费,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在迅速扩大。真要是到了那个时候,大家反而要当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