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t Me Read A Book For U #
这一生,遇到你,就已是我们最好的团圆
第一期终于和大家见面啦!初次写这方面的内容,难免有些瑕疵,还望海涵与指正。初衷是和大家分享下每月读的书,探讨下读后杂感、碎笔。
第一期——张爱玲《小团圆》
《小团圆》是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被认为是其最像自传体的一部作品,从其问世的那一天开始就饱受争议。在现存的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一封信中,除了写明遗产处理问题外,还要求“《小团圆》小说要销毁”。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对外公布将出版《小团圆》时,就被人指责违反了张爱玲的遗嘱。其实对于《小团圆》该不该出版这个问题,或许只有死人能评判了。《小团圆》出版后,资深张迷中发起了一场拒买、拒读、拒评的活动。但不管怎样,最终这本书还是与世人见面了,我们并不好去深究什么。与之相对的,若能拜读下自是好的。
不得不承认:我并不是资深张迷,对于张爱玲也知之甚少。因此,也就只能浅谈下自己的一些阅读感受。《小团圆》主要靠着回忆一根根穿起来,但又并不成线……这种写作方法的的确确会让人在阅读上感觉吃力、些许杂乱。但若突破了这一难关,便会发现这种写作方法充满奥妙,可使人历幻觉,浴昨日黄昏的阳光,有梦境、现实交织挣扎破碎之感。
张爱玲的小说里,往往会有这么四个关键词——时代、家庭、女性、爱情。《小团圆》把四者都糅杂在了一起,能隐隐从中看出:之所以她会有与胡兰成这般的爱情,与时代的离乱、家庭的错乱、社会对女性的禁锢密切相关。
《一千零一夜》曾在介绍《倾城之恋》时,提及中国写战争的小说家不多。但不能否认的是,张爱玲是算写战争的小说家。不过,张爱玲从没有把战争放在她的前景。换句话说,她把整个战争当成背景,然后把战争时期的老百姓的市井生活,比如恋人的故事,拉到前景来了。其实,《小团圆》也是这样的,描写了战乱时期的小人物的生活状态。
拨开张爱玲人为设置的文字迷宫与细节障碍,便能从《小团圆》中看到一个最真实、最扭曲、最自卑、最疏离、最冷酷、最焦虑、最低下、最痴傻、最可悲,亦是最纯挚的张爱玲,而这必须以极大的耐性去深挖细品方可曲径通幽、初见端倪的种种细节:没落大家族内部的暧昧情事乃至不伦之恋、母亲与姑姑的惊世行径、对母亲至死不休的恨、对胡兰成卑贱至极的绝望之爱、对性从蒙昧到畸变的惊惧与迷恋、对至亲好友枕边伴侣人情世故的极端敏感、阴郁排斥绝望、对“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的爱情的不死心的苦苦徒留……
其实一生中对女主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她的母亲。她的母亲不同于一般传统妇女,思想开放,出过洋,对九莉忽冷忽热。母亲“阅人多矣”,对于爱情的无情和多情,几乎和胡兰成如出一辙。她其实是在拿胡与母亲对照。张爱玲或许明白,最适合胡兰成的,大约就是她母亲“这种”女人。然而张爱玲从小学到的是“走到母亲的反面去”。母亲正是张爱玲永远不会成为的女人。说实话,我是并不太理解这种有点博弈的母女关系。《圆桌派》第一季曾经在 “母女”这一话题时,提到了《小团圆》中九莉还钱的片段。这钱是邵之雍当初给九莉的,而当邵没落贫穷时,九莉都舍不得把钱给邵;反而一直惦记着要还母亲钱,不想欠母亲。
截取还钱片段如下:
九莉乘机取出那二两金子来递了过去,低声笑道:“那时候二婶为我花了那麼些钱,我一直心里过意不去,这是我还二婶的。” “我不要。”蕊秋坚决的说。 九莉想道:“我从前也不是没说过要还钱,也没说过不要。当然,我那时候是空口说白话,当然不理。” 蕊秋流下泪来。“就算我不过是个待你好过的人,你也不必对我这样。‘虎毒不食儿’噯!
爱情方面,或许真的是卑微到尘埃里开出了花。有时候,难免会好奇像张爱玲这样自我意识极强的人是如何做到因为爱一个人让“我”不是我。到底得是多优秀的对方,多浓烈的情感,才会写出绝美的情字。
文末最让人感动 的地方莫过于她的痴美片梦:艳俗得像着色的风景明信片,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她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其实,这一生,遇到你,就已是我们最好的团圆。
佳句集锦
1.自己生活贫乏的人才喜欢刺探别人的私事。
2. 老是以为她是外国人——在中国的外国人——因为隔离。
3.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4.她像棵树,往之雍窗前长著,在楼窗的灯光里也影影绰绰开著小花,但是只能在窗外窥视。
5.只要有人与人的关係,就有曲解的餘地,可以自骗自,不像蕊秋只是一味的把他关在门外。
后记
很欣赏张爱玲,因为她真实、只求对得起自我——不怕展示自己的极端敏感、臆想、偏激、乖戾、自卑、势利、自私乃至私处。文学无关对错,只在于力量。她的笔触很细腻但又不失锋利,总能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