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好就一定画品高?关于人格与画格,看看古人怎么说
要想提高画品,先提高人品
下
有人说,那我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我的画品就一定会高。对不起,这个真不一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品质低下,你的画品便一定不会高。从画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灵高度,这就是中国画的妙处。画家的品质和情怀是画作格高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
画家先天的情性品格和禀赋悟性是决定其艺术品格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绘画之道亦即悟道之道,这种观念在宗炳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更多的演绎。在我们特殊的造型观念和神形观念影响下,中国画并不是要求将眼见的物象如实地描摹下来,而是要在自然物象所呈现的状貌之中把握它的内在精神,并将其表现在作品中,而且在表达过程当中要能够看出作者的立场和高度。
自古以来,人们对那些人品贵重、情怀高致的画家心怀钦慕,他们的故事也在代代传说。五代画家荆浩因避战乱,退隐不仕,在太行山中常年隐居,画松数万,在山水画技法和理论方面皆成就卓著。“元四家”都是具有高尚品质的文人雅士,他们不与元蒙统治者合作,散怀山水,悠游笔墨,在画史上留下了清越的美名……这类高人在中国画史中比比皆是。赵孟頫的书画俱佳,但后人对其常有诟病,就是因为其以身仕元,被认为是失了气节。
从接受的角度来看,我们收藏、观赏作品之际,也很难摆脱作者本身的影响。如果了解到一个画家人品极差,那我们会对他的作品产生本能的反感。当然,你人品再好,画艺不佳,那也不在讨论之列。
那么,好的人品、高的人格从何处见出呢?一方面表现在其平日的做人方面,另一方面是其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简而言之,就是从文化修养和艺术品性方面去看。近代山水画家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将作品按照画家的修养分成了“文人画、名家画、大家画”三个等次,对文人画、名家画和大家画所作的界定,也是以画家的文化基础、书法、金石等方面的修为对绘画的滋养为参照,以及“识见”、“品诣”等内在品质为主要依据,此中尤其透露出了黄宾虹对画家先天悟性与内在气息即心灵品格的看重。
画家内在的品质与性情既然为其先天之所有,那么,能否通过后天的努力去获得呢?回答是肯定的。早在晚明时期,董其昌就曾针对郭若虚的“气韵非师”说提出了异议,认为画家的高格是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去获得的,这种高格虽然是天生的,但“亦有学得处”,方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内修,行万里路是外修,通过这种内外兼修的修炼方法,能够获得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所必需的高度和能力。可见,能文、善书、人生阅历的丰富和感受能力的敏锐,这些指标作为文人化的山水画家与一般工匠画家的根本区别,它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获得的。
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