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庆假期作业,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写读后感。
为什么读这本书?
第一、习主席要求我们读。
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第二、郦波老师促使我读。
我喜欢的郦波老师,他说自己是王阳明心学的教徒,使我产生了好奇。
第三、家里刚好有一本。
这本书,以时间轴为顺序,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和他的心学理论。像我这样浅浅的读一遍,根本就没有办法领会书中的精髓,更不用说领悟他学说的精髓。我能做的只是用我自己的理解,来写出一篇关于自己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一、圣人的童年都是与众不同的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圣人小时候都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比如他出生就有异兆,他在老妈肚子里14个月还不出来,他的奶奶岑氏“梦天神抱一赤子乘云而来,导以鼓乐,与岑”,醒来小阳明就诞生了。爷爷因此给他取名为王云,结果因为道破天机,导致他五岁还不会说话,直到碰到一个道士说破,换名为守仁之后才开始说话。
二、心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
王阳明从小就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12岁时,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时,就认为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从此,做圣贤就成了他一生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而他也终于成功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三、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前35年的人生,史称『五溺时代』。也就是王阳明在回归儒家圣贤之道前,曾历经了五个阶段的沉溺,他的好朋友湛若水为他写的墓志铭里这样总结:『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既然用了这个“溺”字,就说明不管是王阳明自己,还是他的好朋友,都认为这一段时间是虚度的,花费了很多时间在不必要的事物上。当然现在有很多的观点都认为这是错误的,我个人也认为,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如果没有这一段“五溺时代”,也不会有之后“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的王阳明。
我不懂的地方
关于良知
书里有一个王阳明收服大盗的故事,说大盗性格顽强,怎么也不服罪,王阳明去了以后,也并没有给他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和大盗一起吃饭,然后以天气热为由要大盗先后脱下了外衣和内衣,最后还要大盗脱下内裤,大盗自然不干。王阳明就说,你看,大盗其实也是有良知的,并不是不可救药啊,于是大盗认罪伏法了。
看的时候我忽然想,如果换了一个习惯裸身的土著大盗,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难道就说明他无可救药了吗?他的羞耻感,或者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在我看来,其实是和从小的教化有关系的。
有一次家里煎了三个荷包蛋,儿子吃了一个之后觉得很好吃,还想吃第二个,但我告诉他,应该遵守每人一个的规定,还有一个是留给爸爸的,他开心顺从的放下了。
小孩子不懂事,他在那一瞬间就是天性的觉得好吃,想再吃。但是大人教育了他,他从此就知道有三个荷包蛋的时候是每人一个的。他长大之后,这就演变成了遵守规矩,和孝敬父母的良知,但是这个良知,也是经过后天教育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关于人心
看王阳明一生经历过的无数战功,都是建立在他对人心的了解之上,他明白人心,善用人心,无论收服土匪也好,打败宁王也好,都是以攻心为基础。但是看他的一生,却一直站在朝廷部分人的对立面上,处处受制。是他不会去揣摩这些人的心吗?
既然军功的建立都是在了解人心,擅扰人心上,却无法处理朝廷人心。一生被动无奈是为什么?
#2482-一日月-明明似我#橙子学院码字岛第二十四篇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