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半年没有写读书笔记了,半年前的夏天我正在看《幸福课》,那个时候我面临着人生中一个不大不小的转变,而这本书的作者陈海贤,也在不久前经历了从浙大辞职后的心理起落和转变,这本书很像是他经历曲折后收获的祝福。半年后,我回头看自己这段路,也感谢生活让我经历了这次转变。原来,很多祝福都隐藏在艰难的背后,这些祝福可能不是赤裸裸的财富或美貌,它们更像是一种坦然和沉着的力量,默不作声但永不停息地在你的生命中生长着。
半年前,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动。自我否定和对未来的迷茫像雾霾一样笼罩着我,我思忖许久,最后决定带着孩子来北京和老公团聚。我8月初从石家庄搬家到北京,放弃七年管理者的身份,从一名员工开始重新奋斗。搬家的时候,我有一种家道中落的无力和悲伤,坐在沙发上哭了很久。但哭完之后,还要穿上铠甲,勇敢地面对未来。大冰的书里讲,每个硬着骨头敢拼敢搏的人,都有个柔软的理由。只要拥有了对生活的勇气和对生活的热爱,就必将得到生活的褒奖。但人生的转变要一步一步地面对,不仅有现实层面的,还有心理层面的。
那个时候,我反复看《幸福课》,看陈海贤从浙江大学辞职后经历的人生低谷和转变,看他写威廉·布里奇斯的《转变》,奥德修斯的英雄之旅。奥德修斯是古希腊的英雄,大名鼎鼎,武功高强。他打赢了特洛伊战争,率领一帮战士回家。没想到,三周路途变成了十年的旅程,面对海妖和巨人,他发现自己丧失了战斗能力,唯一能做的,就是落荒而逃。这个伟大的英雄带着成群的舰队出发,最后却只能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一样,抱着一根木头逃生,他被剥夺了一切,只剩下他自己。这时候的奥德修斯,不再是一个开疆拓土、意气风发的英雄,而是一个想着回家的游子。但他身上,有了另一种力量,谦卑和沉着的力量。有时候,人正是借由失去获得成长。
换了新环境,我借以重新观察自我,我发现心中还深深种着那个不自信的自己,那个太在意他人评价的自己,那个期望着远方和更好自我的自己,那个敏感内向对人际关系发憷的自己。受益于好的工作状态和他人温暖的善意,我发现内心中生发出一种踏实的感觉,一方面,之前我会为自己小小的错误而耿耿于怀很久,担心因此不被他人接纳和信任。但现在,我会把这种错误看成是生活和工作的反馈,通过一个个反馈,让自己在错误中汲取经验。另一方面,我更能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在关系中更敢于表达自己,也更能接纳他人了。
很难说是什么让我经历了这样的改变,我更倾向于把它看成是隐藏在艰难中的祝福,就像肌肉藉由每一次发力而获得的力量,虽然肌纤维撕裂酸痛,却因此越长越粗。
把失败当作反馈的成长思维,也是《幸福课》给我很大启发的部分。你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不断成长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一个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成长上;而一个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证明自己行还是不行”上。
成长型思维的底层是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因为“我有很多可能性”。拥有这种安全感的人,不需要保护某种特定的自我观念,也不需要过度的自我关注。他们突破了自我中心的束缚,转而从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种视角下,“自我”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形成自身的过程。
道理看得很明白,但我们有时会觉得特别低落,因为生活并没有越来越好,它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好像是停滞不前的,或者我们有时还会有种感觉,它好像变得更糟了。
《幸福课》的序言,陈海贤写了这么一段话: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去化缘。他们走了很远的路,回到山脚下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小和尚看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顶,担忧地问老和尚:“师傅,天这么黑,路这么远,还有悬崖峭壁、飞鸟走兽,我们只有这一盏小小的灯笼,怎么才能回到山上的庙里呢?”
老和尚淡淡地说:“看脚下。”
如果说本书中让我们焦虑的“远方”是完美又脆弱的虚假自尊,抽象又缥缈的高远目标,对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高远期待,快速免于匮乏的想象,高效专注、心无旁骛的状态,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人格,与父母和朋友的完美关系……那“脚下”则是把是把失败当作反馈的成长思维、认真对待琐事的无差别心、不功利的兴趣和努力、匮乏和不安中的淡定从容、内疚与自责中的自我和解、对性格优势和缺陷的了解和接纳、在不完美关系中的自我滋养……这些“远方”都很好,唯一的问题是,它既不像这个真实的世界,也不像我们真正的自己。它是我们应对匮乏和不安的想象,并不是真实的幸福。
而“脚下”呢,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但我们踩下的每一步都很踏实。不用担心我们会因此走不远。脚下的路,延绵不绝。
这半年,我心中曾有过无数的疑问和迷茫,但耐心地走下来,我会惊喜于生活的每一点变化,让我感受到,生活不会总是晴天,或者说多云和阴雨也是常态,但我和我的生活像一棵永远在生长的树。我轻轻哼唱起《狮子王》的主题曲The Circle of Life,画下了同名手绘作品,1月27日在杭州大剧院展出。
生命循环,生生不息。艰难的生活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