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入职已经快一个月,我也一直在想社群运营到底是为了什么。
刚入职时,领导培训和我们讲现在是社群3.0时代,不再是只要拉个群就能出业绩的时光,因为转化社群消耗的是用户的一度和二度人脉,可转化的空间有限。此外现在用户已经熟悉了社群运营转化的各种套路,转化成本和获客成本增加,结束了疫情这波红利之后,很多公司会开始转战后续服务社群,以情感维系为主,主要老带新来增加用户体量。
而我现在做的就是后端社群。
这种类型的社群,考核指标是群活跃率(出现人数/群总人数) 、发言条数(同比)、打卡人数(群活跃动作)。所以平时呢,出现最多的呐喊就是“我的群没有人出现”,然后打卡更像是我们的积分动作,让用户养成习惯,每天来群里看一看。
为了保持群的长久活跃我们会做哪些动作呢? 晨报分享、育儿分享、英语干货学习分享。一系列的动作就是为了持续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觉得注意力就是用户粘性的另一种解读。
只要有注意力,活动裂变便由此达成。
为了维系这些注意力,会有哪些运营动作呢?
平时社群活动开启以育儿知识和英语干货知识为价值支点,吸引用户进群。
目标群体用户是我们的付费学员家长,他们体验过公司课程产品。对产品有一定的认可度。
为了让用户持续关注社群,我们退出了打卡机制,打卡记录学员出现情况,以此来衡量群活跃率,以及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我们打卡会有老师一对一反馈,而且是免费的。如果用户没有坚持打卡会及时跟进。
有一个问题我也在思考,一个群的价值。打卡是我们群的常规动作,打卡率的多少说明有人在关注这个群,而长期打卡陪伴的过程也是情感维系。
打卡是基本的促活的手段,社群的属性的社交化才是一个群活跃的根本大法。
因为我觉得社交的出现,就是关系圈形成,团体聚集在一起,依赖度和持久性更高。转念一想,人人形成社交网络是很有难度的。
如果一个群能出现30%的忠实铁粉去传播文化 去输出用户内容,就吸引吃瓜群众的注意力。
目前我所管理得班级群是小规模,47个人,抛去水军41人 。体量很小,但我依然在担忧抛去打卡之后的群活跃率,因为输出的内容与创办的活动参与率并不高。
也在期待如果将社群刻上社交属性的标签。
写于2020.1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