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排序的复习(下篇)

排序的复习(下篇)

作者: 疯子来过 | 来源:发表于2020-12-17 11:07 被阅读0次

    6.堆排序

    许多应用程序都需要处理有序的元素,但不一定要求他们全部有序,或者不一定要一次就将他们排序,很多时候,我们每次只需要操作数据中的最大元素(最小元素),那么有一种基于二叉堆的数据结构可以提供支持。

    所谓二叉堆,是一个完全二叉树的结构,同时满足堆的性质:即子结点的键值或索引总是小于(或者大于)它的父节点。在一个二叉堆中,根节点总是最大(或者最小)节点。


    堆排序.png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二叉堆。

    堆排序算法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每次都取堆顶的元素,然后将剩余的元素重新调整为最大(最小)堆,依次类推,最终得到排序的序列。

    补充知识:完全二叉树

    二插树.png

    二叉树:是每个结点最多有两个子树的树结构。通常子树被称作“左子树”(left subtree)和“右子树”(right subtree)

    满二叉树:除最后一层无任何子节点外,每一层上的所有结点都有两个子结点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是由满二叉树而引出来的,如果我们将一棵满二叉树由上到下,由左至右,每个结点都用数字编号,另外一个二叉树也同样由上到下,由左至右,每个结点都用数字编号,二叉树中的每个结点都可以在满二叉树中一一对应,我们称这个二叉树为完全二叉树。所以一棵满二叉树一定是个完全二叉树,而完全二叉树不是满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的数组表示法


    二叉树数组.png

    A:0 B:1 C:2 B=20+1 C=2(0+1)

    B:1 D:3 E:4 D=21+1 E = 2(1+1)

    由此可以退出两个重要的推论:

    *推论1*:对于位置为K的结点 左子结点=2k+1 右子结点=2(k+1)

    验证:C:2 22+1=5 2(k+1)=6

    *推论2*:最后一个非叶节点的位置为 (N/2)-1,N为数组长度。

    7.堆排序(降序)示例

    堆排序1.png

    堆的初始化

    很明显,这个二叉树不符合最大堆的定义,需要初始化为最大堆,从*最后一个非叶节点*开始,从下到上,从右到左调整
    最后一个非叶节点在8/2-1=3的位置,也就是值为9的元素,将它和自己的叶节点进行比较并交换

    堆排序2.png 堆排序3.png 堆排序4.png

    8.计数排序

    计数排序是一个排序时不比较元素大小的排序算法。

    计数排序对一定范围内的整数排序时候的速度非常快,一般快于其他排序算法。但计数排序局限性比较大,只限于对整数进行排序,而且待排序元素值分布较连续、跨度小的情况。

    如果一个数组里所有元素都是整数,而且都在0-K以内。那对于数组里每个元素来说,如果能知道数组里有多少项小于或等于该元素,就能准确地给出该元素在排序后的数组的位置。

    计数排序.png

    计数排序(升序)示例

    1、初始化一个大小为(5+1)的计数数组(所有元素初始值为0),遍历整个原始数组,将原始数组中每个元素值对应计数数组下标中的元素大小+1

    计数排序2.png 计数排序3.png 计数排序4.png

    注意点

    实际应用中我们会同时找出数组中的max和min,主要是为了尽量节省空间。试想[1003, 1001, 1030, 1050]这样的数据要排序,真的需要建立长度为1050 + 1的数组吗?我们只需要长度为1050 - 1003 + 1= 48的数组(先不考虑额外+1的长度),就能囊括从最小到最大元素之间的所有元素了。

    如果待排序数组的元素值跨度很大,比如[99999, 1, 2],为三个元素排序要使用99999 - 1 + 1的空间,实在是浪费。所以计数排序适用于待排序元素值分布较连续、跨度小的情况。

    9.桶排序

    桶排序 (Bucket sort)的工作的原理:假设输入数据服从均匀分布,利用某种函数的映射关系将数据分到有限数量的桶里,每个桶再分别排序(有可能再使用别的排序算法或是以递归方式继续使用桶排序)。

    基本步骤是:

    l 根据输入建立适当个数的桶,每个桶可以存放某个范围内的元素;

    l 将落在特定范围内的所有元素放入对应的桶中;

    l 对每个非空的桶中元素进行排序,可以选择通用的排序方法,比如插入、快排;

    l 按照划分的范围顺序,将桶中的元素依次取出。排序完成。

    桶排序利用函数的映射关系,减少了几乎所有的比较工作。实际上,桶排序的f(k)值的计算,其作用就相当于快排中划分,已经把大量数据分割成了基本有序的数据块(桶)。然后只需要对桶中的少量数据做先进的比较排序即可。

    桶排序(降序)示例

    桶排序.png

    10.基数排序

    常见的数据元素一般是由若干位组成的,比如字符串由若干字符组成,整数由若干位0~9数字组成。基数排序按照从右往左的顺序,依次将每一位都当做一次关键字,然后按照该关键字对数组排序,同时每一轮排序都基于上轮排序后的结果;当我们将所有的位排序后,整个数组就达到有序状态。比如对于数字2985,从右往左就是先以个位为关键字进行排序,然后是十位、百位、千位,总共需要四轮。基数排序不是基于比较的算法。

    基数是什么意思?对于十进制整数,每一位都只可能是0~9中的某一个,总共10种可能。那10就是它的基,同理二进制数字的基为2;对于字符串,如果它使用的是8位的扩展ASCII字符集,那么它的基就是256。

    基数排序(降序)示例

    基数排序.png

    基数排序有两种方法:

    l MSD 从高位开始进行排序

    l LSD 从低位开始进行排序

    这三种排序算法都利用了桶的概念,但对桶的使用方法上有明显差异:

    l 基数排序:根据键值的每位数字来分配桶

    l 计数排序:每个桶只存储单一键值

    l 桶排序:每个桶存储一定范围的数值

    外部排序

    有时,待排序的文件很大,计算机内存不能容纳整个文件,这时候对文件就不能使用内部排序了(我们一般的排序都是在内存中做的,所以称之为内部排序,而外部排序是指待排序的内容不能在内存中一下子完成,它需要做内外存的内容交换),外部排序常采用的排序方法也是归并排序,这种归并方法由两个不同的阶段组成:

    1、采用适当的内部排序方法对输入文件的每个片段进行排序,将排好序的片段(成为归并段)写到外部存储器中(通常由一个可用的磁盘作为临时缓冲区),这样临时缓冲区中的每个归并段的内容是有序的。

    2、利用归并算法,归并第一阶段生成的归并段,直到只剩下一个归并段为止。

    例如要对外存中4500个记录进行归并,而内存大小只能容纳750个记录,在第一阶段,我们可以每次读取750个记录进行排序,这样可以分六次读取,进行排序,可以得到六个有序的归并段

    每个归并段的大小是750个记录,记住,这些归并段已经全部写到临时缓冲区(由一个可用的磁盘充当)内了,这是第一步的排序结果。

    完成第二步该怎么做呢?这时候归并算法就有用处了,算法描述如下:

    1、将内存空间划分为三份,每份大小250个记录,其中两个用作输入缓冲区,另外一个用作输出缓冲区。首先对Segment_1和Segment_2进行归并,先从每个归并段中读取250个记录到输入缓冲区,对其归并,归并结果放到输出缓冲区,当输出缓冲区满后,将其写道临时缓冲区内,如果某个输入缓冲区空了,则从相应的归并段中再读取250个记录进行继续归并,反复以上步骤,直至Segment_1和Segment_2全都排好序,形成一个大小为1500的记录,然后对Segment_3和Segment_4、Segment_5和Segment_6进行同样的操作。

    2、对归并好的大小为1500的记录进行如同步骤1一样的操作,进行继续排序,直至最后形成大小为4500的归并段,至此,排序结束。

    排序算法总结

    排序总结.png

    名词解释

    算法的稳定性

    稳定:如果a原本在b前面,而a=b,排序之后a仍然在b的前面;

    不稳定:如果a原本在b的前面,而a=b,排序之后a可能会出现在b的后面;

    排序算法如果是稳定的,那么从一个键上排序,然后再从另一个键上排序,前一个键排序的结果可以为后一个键排序所用。

    复杂度

    人总是贪婪的,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总是期望着可以付出最少的时间、精力或者金钱来获得最大的回报,这个类比到算法上也同样适用,那就是花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存储做成最棒的解决办法,所以好的算法应该具备时效高和存储低的特点。这里的「时效」是指时间效率,也就是算法的执行时间,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多种不同解决算法,执行时间越短的算法效率越高,越长的效率越低;「存储」是指算法在执行的时候需要的存储空间,主要是指算法程序运行的时候所占用的内存空间。

    从我们日常的经验就可以得知,一般来说,如果处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越大,那么我们处理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在算法中同样也如此,所以我们在讨论算法复杂度时,往往需要考虑这个待处理数据的大小,我们把待处理数据的大小称之为数据的规模大小。讨论一个算法的复杂度,往往也就是寻找程序的运行时间是如何随着问题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而有的时候算法的运行时间还取决于数据本身分布性质而不仅仅是「问题的规模大小」。对于这样的算法,我们把它们的执行情况分为「最优情况」、「最坏情况」和「平均情况」来讨论。

    某个特定的数据集能让算法的执行情况极好,这就是最「最好情况」,而另一个不同的数据会让算法的执行情况变得极差,这就是「最坏情况」。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算法的执行情况都介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也就是「平均情况」。

    对于「最优情况」,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因为它没有提供什么有用信息,反应的只是最乐观最理想的情况,没有参考价值。「平均情况」是对算法的一个全面评价,因为它完整全面的反映了这个算法的性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衡量并没有什么保证,并不是每个运算都能在这种情况内完成。而对于「最坏情况」,它提供了一种保证,这个保证运行时间将不会再坏了,所以一般我们所算的时间复杂度是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这和我们平时做事要考虑到最坏的情况是一个道理。。

    时间复杂度:

    一个算法执行所耗费的时间。

    空间复杂度:

    对一个算法在运行过程中临时占用存储空间大小的量度。

    常见复杂度

    在各种不同算法中,若算法中语句执行次数(占用空间)为一个常数,则复杂度为O(1);

    当一个算法的复杂度与以2为底的n的对数成正比时,可表示为O(log n);当一个算法的复杂度与n成线性比例关系时,可表示为O (n),依次类推。

    由小到大:O(1) < O(logn) < O(n) < O(nlogn) < O(n^2) < O(n^3) < O(2^n)

    排序算法时间复杂度助记

    冒泡、选择、插入排序需要两个for循环,每次只关注一个元素,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图片上传失败...(image-292a33-1608174401909)])(外循环找元素O(n),内循环找位置O(n))

    快速、归并、希尔、堆基于分治思想,log以2为底,平均时间复杂度往往和O(nlogn)(外循环找元素O(n),内循环找位置O(logn))相关

    基数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M),其中N为数据个数,M为数据位数

    快速排序的优势

    从平均时间来看,快速排序是效率最高的:

    快速排序中平均时间复杂度O(nlog n),这个公式中隐含的常数因子很小,比归并排序的O(nlog n)中的要小很多,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快速排序总是优于合并排序的。

    而堆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也是O(nlog n),但是堆排序存在着重建堆的过程,它把根节点移除后,把最后的叶子结点拿上来,是为了重建堆,但是,拿上的值是要比它的两个叶子结点要差很多的,它要比较很多次,才能回到合适的位置。堆排序就会有很多的时间耗在堆调整上。

    虽然快速排序的最坏情况为排序规模(n)的平方关系,但是这种最坏情况取决于每次选择的基准, 对于这种情况,已经提出了很多优化的方法,比如三取样划分和Dual-Pivot快排。

    同时,当排序规模较小时,划分的平衡性容易被打破,而且频繁的方法调用超过了O(nlog n)为O(n2)省出的时间,所以一般排序规模较小时,会改用插入排序或者其他排序算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排序的复习(下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aa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