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前两天上学的情绪不佳,今天糖糖开学前的情绪应该算是柔和的阳光了。虽然仍然是6:20还爬不起来,仍然是闭着眼睛上厕所洗脸刷牙。但是一上车就缠着我继续讲昨天的蚊子大战的故事,而且相比较昨天,今天她的参与和互动感明显更强,所以我们的故事笑点更多,她的情绪也更好。所以我非常满足,感觉今天又会是开心的一天。
可是事实却有点出乎意料。下午放学,接到她的时候,发现她只是微微地跟我笑了笑,就背着书包和我一起出了校门,没有主动说话。这个状态和前几天一看见我就眉飞色舞地讲她新奇的学校生活有点不同。看她没有主动打开话匣子,我开始很热情地问:“宝贝,今天怎么样啊?”她平静地说了一句“今天上了科学课。”然后就没有声音了。走了一会儿,我心里有点不甘心也有点搞不懂,于是继续问:“今天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儿吗?”她回了一句“没有。”然后就没有话了。
这个时候,我才完全地确定,今天真的和前两天有所不同了,也才开始思考,我刚才问过的两句话,是不是有点没问到她的点了。这一思考才马上意识到,我今天问的都是具体的事情,没有和她情感联结,没有问她的感受。作为一个学习儿童心理学的人,一直都知道:和孩子分离之后应该先问情绪问感受,再慢慢地问事情,这样才能先联结上情感。
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我第一反应给自己找的理由是:前面两天她一出来就主动跟我说各种新鲜事儿,所以我关心她的事情,就把这个先情感联结再了解事情的原则给忘记了。但是马上我就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我们家长本来的控制欲在作怪,我想了解她的一切,只是为了验证她在我预期的轨道上,没有脱轨。所以,我潜意识里关注的就是她的事情,而不是她的心情。这一思考,给了我自己一个很大的提醒。还好,这小学生活才进行到第三天,我也才第三次去接她。这个问题我还来得及改正。
发现错误,改正还不晚。我马上换了一种问法:“亲爱的,我今天好想你啊,中午的时候就盼着接你了。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啊?”她回我了一句“我今天真是累爆了。”我一下子释然了,马上意识到了,原来她不想说话,只是因为她累了啊。也是啊,从早上六点二十醒来像打仗一样地出门,到现在四点放学,中午都没有午睡,整整快十个小时,还背着那么重的书包,上了满满的六节课,她又属于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肯定是会累的啊。
正是因为她这句话,我才意识到,我和所有的爸爸妈妈一样,潜意识里都在希望我的孩子一直是开心着的,也希望她是愿意跟我分享一切的。以至于当她表现出不说什么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她是不是有什么不太好的事情发生?
想到这里,我忽然很开心,谢谢我的孩子,你可以自己表达出你的情绪。如果你表达不出来“我累爆了”这句话,我可能还会担心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太高兴的事儿。
如果不是你自己表达出来“我累爆了”,我可能还会猜测,是不是你今天在学校没有好好听讲,没有认真参与。也许事实恰恰相反,而是因为你太投入了,看见妈妈才想真正地放松。
感谢自己,后来听了这一句话,我马上跟她做了情感联结,做了共情“怪不得看你很疲惫的样子,原来你是累坏了啊。我今天真的是太想你了,所以刚刚迫不及待地就问你问题了,现在我们慢慢地散着步回家吧,等你想跟我聊的时候我们再聊吧!”
后来,爸爸接上了我们,第一句话也是开始问“糖糖,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些什么啊,爸爸好想听啊!”没有想到糖糖马上用着机器人的声音回复道“电视台的节目还没有准备好,请明天再收看。”哈哈,这家伙还真懂得自我保护,懂得给她自我空间呢!
孩子一天的上学,一天的分离,真的也会累,也会想我们。所以,见到他们,请记得把我们的好奇心和控制欲放一放,先和他们进行情感联结,别急吼吼地想了解他们的一切。等他们愿意的时候,恐怕我们不想听他们都想说个不停,因为每个人都是需要听众的,都是需要得到他人的共情的。
通过今天的事情,我更是发现,理论学了千遍万遍,在应用的时候还是可能回到我们最熟悉的模式上,意识成为了潜意识的俘虏。唯有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应用自如的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