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我的父母工作就非常繁忙,周末假期从不在家,加上他们学历不高,所以从小学三年级起我就再没在课业上接受过任何来自父母的辅导了。可以说,我从小到大在学习和生活上基本处于“散养自助”的成长状态,但至少我在学业上的成果看起来还是比很多被爸妈盯得很紧的小孩儿要好那么一丁点儿——中考考上青岛最好的高中,高考考到中大,然后去英国交换,来德国读研……学习对我来说一直是件快乐的事。当然了,现在的我离自己终生学习的人生目标还差得很远呢。
停下来回望一下,十年来有两本对我影响巨大的教育类书籍在此不得不提:《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哎希望各位读者不要一看到“刘亦婷”的名字就优雅地翻个白眼直接关掉本文了呀!熟知“刘亦婷”这个名字的人有可能还对后来爆出的各种所谓的“真相”、“黑幕”略有耳闻;不过,今天我想分享的内容和那些花边爆料毫无关系,是正正经经的值得所有人借鉴的家庭教育 or 自我教育思路。
像和大人对话一样与孩子交流
与中国很多父母默认子女成年前“只是个孩子罢了”不同,刘亦婷父母主张从小就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对待。
当成一个完整个体的意思是,小孩儿与大人一样也有完备的喜怒哀乐与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婷爸婷妈从小就用简单易懂、但直接正确的话语与女儿交流,也让其他亲戚以同样的方式效仿。举个例子,刘亦婷小时候亲生父母曾离婚,妈妈后来又再婚了。在离婚这件事上,婷妈就是把当时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当成一个大人,以非常简单直接的方式告诉她,“爸爸妈妈离婚了”;再向女儿一一解释,离婚是什么意思(爸爸妈妈是独立的个体,因为他们自己的原因而决定分开),离婚有什么后果(爸爸妈妈不再一起生活了,但他们还是像从前一样爱你,你可以随时去找爸爸玩儿)。婷妈认为(教育学研究也是这样认为),小孩子其实有很强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应该尊重孩子的知情权和求知需求,给孩子充分的成长学习空间,不该以“小孩子懂什么”、“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来搪塞孩子。
当我初中时第一次接触到这番言论时,我差点泪目了……作为一个被爸妈的“你还小,不懂”从小搪塞到大的人,我对婷妈的主张很有共鸣。
从小规划性教育
刘亦婷父母从小对女儿性教育的细致规划和安排令我格外印象深刻。
当婷妈在产房刚生下孩子得知是个女儿时,除了喜悦,同时更感到担忧和心疼,已经开始为女儿这一辈子有可能会经历的一切磨难而感到心疼了。这种担忧让她和婷爸早早地把对女儿的性教育规划提上日程。可以说,刘亦婷的性教育启蒙从她刚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
我对此印象深刻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我(及我的同龄人们)从小接收到的性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父母从未在这方面开过口,学校老师在碰到相关内容时也大多脸一红直接翻过去。我是通过自己看书才填补了相关空白的。
而刘亦婷的父母则参考着相关书籍,为女儿设计了从零岁到十八岁、由浅入深的一系列性教育互动内容,简直是教科书式的模板,参考性极大。
完全不需要参考原文,现在的我仍清晰地记得婷爸婷妈的性教育思路主要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生物学范畴内的性知识启蒙,第二部分则是平日生活里的自我保护教育。
参考了鲁迅先生的建议,在女儿幼儿期,婷爸婷妈就让女儿与父母同浴,熟悉成年男女的身体结构;妈妈也早早准备好了科学的但也不乏童话气息的“人类造人”故事,当女儿第一次好奇问出「我是怎么来的」时便可以自如应对了;随着孩子心智水平的提高,先通过花朵解剖、观察青蛙卵变蝌蚪等动植物的生殖方式来了解生殖行为在大自然的普遍性,再逐步引入对人类延续后代方式的介绍,重点落在了启发女儿人类与动植物繁育后代的差别上——人类父母有责任养育小孩到成年,而大多数动植物只是生殖行为而已。
除了科学性知识外,刘亦婷父母还细心教给女儿许多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比如,哪些身体部位是别人不能碰的;在学校里该如何与男老师相处;在外为什么最好不要与人谈论性话题等等。
对孩子的性教育是个很重要的课题,对于家有女儿的家庭来说也许尤为重要。刘亦婷出生于1981年,不知36年后的今天,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如此用心呢?
(图片来自 picjumbo.com)关心学习方法,而非考试成绩
最一开始我知道《哈佛女孩刘亦婷》这套书,是因为初中有一个好朋友向我推荐了书中的学习方法。我先买了第二本主要分享刘亦婷学习方法的书,后来才再去读了第一本着重“育儿”方法的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在学业上的启蒙很大一部分就始于初中读了“刘亦婷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英语,在那之前我的英语一直不温不火,后来采用了书中介绍的学习方法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明显感觉到我的耳朵对英语发音的确敏感了很多,第一次听到了以前从未捕捉到过的弱读、连读、音调等发音现象。而扎实的听力基本功也是讲一口漂亮英语的基础。因此我初中时就打下了英语学习的基础,从那以后就一直属于周围英语最好的那一小撮人。
除了具体的学习方法,读《刘亦婷》给我的另一大启蒙便是:原来,学习是真的有方法可循的!
也许我没法向你准确描述那一刻的快感——当你打破了一个以往的「未知的未知」时,一定会感受到那种打开一扇新窗户看到新景致的快感。而当时我的快感则来自于这此番醒悟:成绩和排名的确只是冰山一角;就算只是中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是真实存在的;寻找优质的学习方法,真的把知识学到肚子里才是长久之计。
以上就是我在读了《刘亦婷》两本书十年后,仍记忆深刻的三条“自我”教育的思路——因为父母放养,所以从小我就自己担任了自己的“教育实验小白兔” :P
至于后来出现的大量“黑”刘亦婷和其父母教育方式的言论,我想大部分读者自有独立思考和分辨的能力。只是其中有一条,很多人在网上批判婷妈是“虎妈”,刘亦婷的生活太过严格艰苦等等。我想这其中大概有误解:很多人自己从未体验过读书的快乐,就会本能觉得从早到晚安排得满满的学习时间表是艰辛、是过于严厉、是痛苦的童年。但是作为一个从小到大也花了非常多时间在学习读书上的人,我得客观地说,忙碌紧张不代表不快乐,天天闲晃不代表就是快乐的童年。
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真实例子则来自我初中时的一个好朋友;她家境优越,初中时就已经考得了钢琴、小提琴、长笛的证书,同时还在学拉丁舞和瑜伽,成绩也挺好,也许还有其他我不知道的爱好特长。但她同时也是个超级可爱易相处的女生,生活虽忙碌但比同龄人要丰富得多,快乐也要多上好几倍呢!所以你看,这完全是一个不同层次的选择问题:你是要小时候天天撒丫子在外面闲晃度过“美好童年”呢,还是想花一些努力从学习中获得滋味更丰富的快乐与终生不断成长的惊喜呢?
《哈佛女孩刘亦婷》是一套对我而言意义非凡的书,多年以来也曾反复向别人口头推荐甚至赠送过纸质书。今天简要地书面梳理了三条此书值得一读的理由,希望对你的自我成长也有所帮助。
谢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