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
小时候我喜欢听刘德华、张信哲、王杰……的音乐,有人问我你一个九零后,欣赏水平怎么像个80后的大叔。我噗嗤一下笑了,是因为现代流行音乐太烂了吧,我听不进去不知道音乐人在说些什么表达些什么。只觉得音乐人长的挺好看的,毕竟这还是个看脸的时代吗。
有人前些年问过李宗盛:为什么现在的流行音乐好像很烂?李宗盛答:音乐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什么样的时代对应着什么样的音乐。
这是一个快餐、免费又过剩的时代,钱走得多,心也就走得少了。
关于古典音乐
有时候我也在问自己,我们听音乐的时候在听什么?听作词?听音调?听作者内心所表达的情感?
拿古典音乐来说吧,如果说第一个将我们屏蔽在“古典音乐”之外的,是“古典”这两个字,那么第二个让很多人无法进入古典音乐领域的致命障碍,在于“我怎么没听懂呢”?没听懂?你如果真听懂了那可真坏了事了?《道德经》里的第一章有句话很经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能用言语说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形容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
当然理解不了也不能怪大家,反而要称赞下大家,儒家学说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恭喜你思想已经被同化。中国的教育模式总是使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我们从小受着这样的训练长大,一旦接触到音乐,便产生一种先天的冲动:我得搞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是谁说的我也记不清了。意思就是优秀的人,知道一个道理后,二话不说就去执行。中等人听到一个大道理后,一边执行一边怀疑,这事行吗?下等人则是哈哈大笑,估计还得爆两句粗口,什么玩意儿这是?就这简单的几句话把人分成了三大类。
国外也有一句谚语:“不要尝试去发明轮子。”潜台词是老祖宗已经试验过无数回,圆形的轮子最省劲,但总有一些人隔三差五就琢磨,如果是方的呢?菱形呢?八角呢?最后全折里头,一事无成。
我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听肖邦的《夜曲》的时候,我就不断在问:“这到底什么意思?它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是关于音乐这东西,有句著名的描述:“当文字停止的时候,音乐开始了。”它几乎无法表达,但中国人偏要去表达。
所以,放弃吧,放弃这种想法。音乐不是让你“懂”的,只需要你去感受。音乐带给人的首先是一种生理反应,它的旋律让你的身体和神经慢慢松弛下来,然后生理再演变成心理,我们感到愉悦、感动、欢快或忧伤种种。
有人说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所指的是什么?是“共鸣”啊。这也是那些超级演说家深得人心的秘诀之处。
人的进化
为什么要喜欢音乐?
因为当全世界都向你背过身去的时候,音乐不会,依然会固执地守在你身边。音乐的本质,就是带着对人性的解读和诠释,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人性这个参照系,请尽管对它放心,最基本的东西永远不会变。
当我们提出“为什么要喜欢音乐”这个问题的时候,恐怕应该先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喜欢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相当多的中国人在它面前望而却步。因为觉得听不懂,欣赏不了门槛太高。多学学高端的东西吧,以后还要见高端的客户和朋友呢。
古典音乐的英文名字叫 classical music后来中国人把它翻译成“古典音乐”,我觉的这名字起的一点都不前卫?太古板了吧。后来我仔细想想也是有些道理的,我们时常感慨“人心不古”,其实所谓的“古”也无非是今天的想象。哪个时代都有相似的荒谬与困境。古典音乐诞生的年头,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也会在晚上七点半打着饱嗝走进神圣的殿堂,在音乐声中打起呼噜。否则海顿怎么会创作《惊愕》交响曲,用突变的节奏,恶作剧似的嘲讽他们?所以古典音乐不古典,它演绎的依然是当下。
有些文字一百年后甚至一千年后,读起来也不会过时的。
为什么现在的科学技术进步这么快,但是这个世纪的人依然需要好几个世纪之前的音乐来抚慰心灵?其实很简单的一句话: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写在后面的话
此文灵感源于作者的读书笔记和作者的朋友,以及日积月累的知识碎片,只可小范围阅读不宜大范围推广。
此文不对任何专题投稿,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转载。仅对关注作者的用户开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