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慢煮生活》读后小感。
写于三八“女神经”节读书活动。
原本它有个还算文艺的标题,叫《慢煮小确幸——在汪曾祺先生安利的美食里体会慢煮生活》。
可是。太长了,感觉装不下,就换一个叭。
慢煮。
慢煮生活汪曾祺先生,“不走寻常路”的作家、美食界扛把子。阅读汪曾祺的散文,常常给我一种“这可真是我男神”的感受。
(当然,我男神挺多的,各行各业、各界人士)
家常酒菜、一草一木,在人间烟火里寻找乐趣。在环境的喧嚣和紧张之外,享受宁静、闲适、恬淡的“慢煮生活”。
喜欢汪曾祺先生,是从《端午的鸭蛋》开始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一句:“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从网上找了个图,大概就是这样叭这是什么神仙吃法啊!一扎筷子,红油就冒出来,这画面感,大家自己体会。作为一名吃货,彻彻底底地被安利了这颗汪曾祺笔下的高邮鸭蛋。后来每每见到咸鸭蛋总想一试,用筷子扎下去有没有吱的冒油成为了我检验一颗咸鸭蛋是否足够优秀的标准。
先生笔下的鸭蛋实在太有趣,小孩子挑样子秀气颜色好看的,挂在身上,玩着玩着想吃了,就小心翼翼地掏成个空壳,晚上捉了萤火虫放里面一闪一闪,这是他的故乡记忆,正如后来他说,小时候吃的东西总是最好吃的。亦如我们每个人的乡愁记忆。
后来拜读《做饭》,甚是亲切,满满的人间烟火味,肚子饿的时候读书体验更佳,大家试着脑补一下扦瓜皮、羊肉、牛肝菌……
先生说:“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别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说吃,就是岂有此理。”
颇有感触,如果一件事我们尝试过、不喜欢,没关系,但也不要反对别人去尝试。
别将“我认为”作为标尺去衡量,世间万物,大家经历不同、认知不同、想法不同,这世界有那么多的不同,生命依然朝前走,学会正确对待差异,学会接受所有与期待相左的不美好,生活会变得温柔起来。
接受差异 就像盛开与枯萎能并存疫情期间没了蹦迪生活,拜读了《慢煮生活》,这本书是汪曾祺逝世20周年精装纪念散文集,里面很多文章在之前的书里是读过的,但并不影响再品味的趣味。
在疫情大考里,念到“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样的文字,顿时慌张的生活也变得舒服熨贴,做好自己、帮助他人,共同期待阴霾过去。
虽然《慢煮生活》整本书记录的都是些生活琐事,但生活不就该这样过吗?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每天最大的难题无非就是“下一顿饭吃什么”,生活本是零零碎碎,正如汪曾祺先生写的“一个菜得试烧几回,才能掌握咸淡火候,生活的滋味亦是如此。万事用心,把热腾腾的细碎一一沉淀,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
发现世间美好汪曾祺先生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先生曾写他的父亲“总是活得很有兴致”,这句话用在他自己身上却再贴切不过。总是对生活保有兴致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人性本酸,但我们可以把生活里的小确幸拿出来慢慢煮,让自己活成甜蜜蜜的糖。
先生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