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你俩撕什么?!
自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成为企业必须的生存选择。有一个角色,直接从幕后跳到台前 - CTO。
可是技术,真的比财务规则,市场逻辑和服务产品,甚至比互联网运营更具备壁垒。说,即使计算机科班出身,也不能轻易直言能驾驭技术的结果。
于是一场互撕的大剧,在信息完全不对等的情形中上演。
CEO把市场单子拍出来说,要求产品和技术支持必须到位。通常一个公司的产品本身相对稳定,即使变化,CEO也大体知道弹性空间在哪里。可关于技术支持,CEO就开始凭想象过日子了。
1)可选项很多。苹果还是华为每天上架的应用数也数不过来;
2)这事儿不难。大家觉得市场看起来出活儿快,就意味技术这活儿简单。
总结,大家得出的结论是:
- 应用都可以如乐高积木一样拼着用;
- 只要想得出,就能做得出;
- 临时想,临时做;
这里,迅速切换一个频道,看看CTO 在想啥:
- 应用,是为客户行为,经营行为,市场行为服务的。其中作为技术产品的设计是高难度的挑战。对业务,对客户不熟悉,就变成小白自己的游戏,出门一定被打。就是自嗨,然后玩死客户的节奏;曰,产品经理的业务理解和技术理解必须高。展示技巧和沟通技巧必须过人。这是好产品的保证。乔大爷,让全球鉴证这件事直接带来巨额利润。
- 每个应用,在服务层,都是为企业量身定做的衣服。结构和架构的搭建非常重要,既要考虑现在业务的情况,也要考虑未来的成长。如果,在一件衣服上缝缝补补,而不是结构优化。最终,企业前端的视觉呈现再漂亮,后台都是满目沧桑的补丁。这样的系统,运维成本之高,直接影响后台维护人员及成本的投入,同时,前端应用的效率性,没人可以保证。客户的体验度,犹如冲浪;
- 即插即用的应用建设,意味你的后台可能被绑定。大多数即插即用的应用,如果采购其应用,相对便宜。但,这个架构模式是,它基础于一个大的底层平台。也就是,底层是别人的,拿到的也未必是自己的。希望完整私有化部署可能性极低,而且价格不是2倍这么简单。同时,开源平台这样的具备公信力的平台,全球又有几家呢?如何选择,看企业自己了。
- 敏捷开发也是有技巧的。人类文明走了几十万年,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厚积薄发。金庸大师,在风花雪月,刀光剑影中也为年轻的我上了一课,唯快不破的武功高手,都不是一日练就的。而且,这样的人数量不会多。
- 代码的开发语言选择,也会影响技术团队的搭建。小众语言,就意味选择的人数规模小。虽然一套系统,前台,中台及后台可以用语言嫁接,但一气呵成和嫁接的能够实现同一功能,但运维,扩展等等的效率真的能一样么?
- 代码的编写也在不断进步。有旧的方式,也有新的方式。如何选择,如何确保系统不要在sorry 中,宕机,卡顿。崩塌,都不是上线那一刻就能完全展现出来的。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 走了谁,地球都能转。这话在一切领域都好使。在技术领域,没人敢夸口。创建出来的系统,用起来都顺。就是核心团队人要离开。接手的人,肯定犯愁,那密密麻麻的代码,搭建的逻辑,哪里是用眼睛和知识,1天半月就能吃透的。而,接手的人未来的工作可完全就是在此展开。这里,工作的规范,文档的规范,团队协作的规范都非常重要。看起来啰嗦,可就是为了确保,同级别的人接手,清晰顺利。未来工作容易展开。
- 支撑1万的数据和支撑10万的数据,对系统的要求从来不可能一样。意味,孩子玩的车也叫车,一般成人上路开的也是车,赛道上开的也是车,越野开的还是车。这能够一样么?
逻辑的严谨,是一位有技术并负责任的CTO非常关注的。于是,天生必须快速反应市场的COO,常常会觉得听不懂CTO的磨叽和一番大道理。互撕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暂且先感受如上的碰撞。确实如此,市场和运营是企业的生命线,从不曾因为技术而停滞,可以这样说,没有技术,企业也可以开始创立和生存,那么技术如何服务市场和运营,如何做好赋能,创新的作用,如何支撑企业去市场上拼搏,如何为企业塑造新的竞争壁垒?CEO 和CTO,如何和谐共生,并创造更大的发展能量和竞争力呢?下一篇的标题就是“跳出盒子的CTO做了CE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