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放弃一部分收入、在外人看来体面的工作和一定的社会地位,选择提前离岗,回家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同学群里知道消息后,都说我清心寡欲、与世无争。
与世无争,这个词放在当下还真说不好是夸人呢还是骂人呢。
不过我挺讨厌别人这样说我,倒不是怕被人理解为没本事、不思进取而有失颜面,而是感觉别人误读了我。
我不是不争,而是争的东西不同,仅此而已。
世人理解的“争”,无非三样,一是权,二是名,三是钱。而且现在的趋势是将前二者也都兑换成了后者,最后只是对金钱的争夺。争这三样东西有毛病吗?没毛病。我也由衷地敬佩那些通过个人努力在这三方面的任何一面做出成就的人。
前提是通过个人努力。
你问我争不争这些东西呢?当然也争,因为这些东西确实能带来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地位的提高,至少让自己在家里和外面都能刷到存在感。
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我没有回那么高贵,在那样的生活条件下可能真的乐不起来。
只是争的程度不同、争的方式不同。我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动力为了争得上述三方面的东西而不遗余力。我知道至少在权和名这两方面,都有明确的天花板,出发的高度不同,有的人低,有的人高,每个人的天花板也不一样高,你的可能就低一些,有人可能就高一些。桌子低下放风筝——出手就不高,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即便不用旁门左道,为争得权和名,也要倾尽全力,我们只看到成功人士光鲜的一面,却很少有人对人家背后付出的努力感兴趣。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用这个比喻没有丝毫对成功人士的不敬,只想说明道理。
知识分子现在好像也成了骂人的话了,因为很多所谓的知识分子只有知识,没有分子。听评书上讲古代的侠客,有些行为是他们所不齿的,做了那样的行为就会被逐出侠客圈儿。古代的知识分子,你说他读圣贤书读傻了也罢,说他迂腐也罢,总之在道德上是有洁癖的,现在管这叫清高,好像也是句骂人的话。
有时候人们怀念古代,就是怀念那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盗亦有道”的规矩下的安全感。
当下,人们在生活上更安全了,但在心理上却缺少安全感,可能并不完全是生活节奏加快所带来的。
我的心里可能还残存着些知识分子的洁癖,有些行为,明明知道做了会对自己有好处,也知道如何去做,以捧人而言,我上了这么多年学,看了那么多的书,难道不比那些没上过几年学的人更会捧人吗?我不但会捧人,还会设法证明我捧的人是值得这么捧的。可我就是做不来这些,做这些感觉就是在吃苍蝇刺身。相反,倒是损起人来得心应手,不但会骂人王八蛋,还能证明人家是王八蛋。这就很招人烦了,谁也不想把这样一个货色放在自己身边。
基于上述原因,我的“争”就仅局限在明规则范围之内,如拼学识、拼能力,甚至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在学识和能力上都没下死力。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潜规则,总是惧而远之。这也让我显得有些另类。而且被人贴上诸如清高、与世无争之类的标签后,再想加入“争”的队列就更加困难了。
再说一下对“争”的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什么都要争,这可以理解。可是“争”毕竟是零和博弈,你得到了,别人就要失去。当然大锅饭并不好,能者多得甚至通吃都已经被人理解与接纳,但是不是除了“争”有限的资源,就没别的事儿可做了呢?
当然不是,相比于“争”,我更喜欢“创”,创造。
将眼光从“争”的东西上稍稍移开,你会发现很多领域等待着你去发掘、去创造。
在财富领域的发掘与创造说的人够多了,这里说说另一领域,个人领域。
每个人的头脑,都有不知多大一片未知领域,等待着它的主人去发掘和创造,而且相较于争夺有限的资源,这一片蓝海几乎是无限的,而竞争对手只是你自己。
不断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升自己的才华,拓宽自己的眼界,提高思考力,在自己的头脑中挖矿。然后用文字感动人,用思考启迪人。现在的传播手段如此丰富,每个人都可以发声。在古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当代,任何一个独善其身的人,都有兼济天下的机会,除非他不想。
这也是一种争,争知识、争才华、争影响力,如果在以上三“争”中达到一定的水平,名和利自会蜂拥而来,挡都挡不住。权有没有呢?有啊,影响力巨大的宗教领袖就是例子。
所以说,在万物互联的当下,哪儿还有什么与世无争,只是争的领域越来越宽,争的方式越来越多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埋头耕耘的人,不怕没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