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月
根据要求,年前工作室成员要集合起来,对上次培训进行复盘,讨论、提炼、梳理工作室成果。于是在昨天下午三时,工作室成员再次集合,相聚与单位五楼会议室。
因为放假,出席的成员并不齐,还好的是缺席的并不多。
这次集合,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针对学习心得,要求修改完善,不可泛泛而谈,要抓住问题的点,深入剖析、论述,做到少而精,小而美,亮点突出。对优秀心得,工作室公众号择优推文发表。
二是读书,培训中心推荐的《思考结构力》这本书,正是我们这次研究课题的专业理论书籍,对我们研究课题有很好的借鉴。因而要求工作室全体成员,要精读、深读、反复读,读透、读懂、读明白。年后择期举行读书研讨会,每人分享读书的过程、思考与收获。
三是课题。这一次集合,我们收获也很大。把我们需要做的几项工作进行了分工,对每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如下:
1、课题名称暂定“基于学的小学生思维可视化的六维模式探索”。待结构图出来后,再调整课题题目。
2、成果表达。这一项很重要,如何画出一张即新颖别致,又意义深远的结构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提出过“多肉模型”、“风车模型”、“立体圆环模型”等等想法,但又觉得不可,希望各位成员能集思广益,在假期闲暇之余,能想出来一个适合我们课题的结构模型图。
3、支架的深挖。课题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就要看对支架研究、分析有多深。虽然我们提出了六个支架,但只是浮于表面,研究也只是浅层次的研究。我们必须深挖支架的结构性资源。比如对每一个支架要设计一个规范的流程和组织,让实验教师、实验学生运用这个支架时候有事可做,有法可依,有路可走。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样,明白做的顺序和要求,以及遵守的原则。这一部分是核心技术,关系到课题运行是否科学、顺利、有效。
4、评价。评价对课题的研究是至关重要。一开始我们想着针对六个支架,每个支架设置一套评价方案。但是太繁琐,工作量太大,运行起来不好操作。在陈教授的建议下,我们六个支架做一套评价系统。评价系统对每一个支架都有效,是通用的。评价系统要分阶梯,如果说分三重阶梯,第一重阶梯就是会用一种支架进行思维可视化学习活动。第二重阶梯是能运用多种支架开展思维可视化学习活动。第三重阶梯是能灵活运用多种支架进行思维可视化学习活动,并能产出可视化的学习成果。
5、教师的思维可视化。让学生思维可视化,首先要教师思维可视化。如何通过培训、读书、查资料、访学、咨询专家、同伴交流研讨、实践操作等环节来完成教师思维可视化知识的熟识、技能的娴熟,理论的成熟。与评价一同做好课题研究的两大重要支撑。
6、材料、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以上工作做好以后,关键是材料的整理,要整理的有条理,脉络主线清晰,结构明确,技术含量高。
以上工作做好要求之后,又进行了简单的分工。成果结构图由张老师、代老师负责。支架的深挖由刘老师、张老师、王老师三人负责。评价由费老师负责。教师思维可视化由杨老师、李老师负责。资料整理由郭老师负责。要求年后初八交材料。
要求分工明确后,我们又提出两个疑问供大家思考。一是我们对思维可视化的支架进行了研究,但是对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还未涉及到。这也是下一步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二是课题研究的评价与支架中的评是一回事吗?如何清晰二者,界限在哪,怎么做才能不至于混淆。
两个小时的集合活动很快就过去了,各位成员带着收获,带着任务,带着问题散去。
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厚,我们研究的氛围也越来越高涨。自我的成长就是这样,在大家都沉浸在新年的美好氛围中的时候,我们已经背上行囊,走在新的自我发展征途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