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5-17

2020-05-17

作者: 上善若水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20-05-17 17:28 被阅读0次

    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生活——贾行家

    1-当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个线索,建立一个认识尺度。

    2-文化的定义:

    1)人类学家: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其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

    你要是说把它简化的话,文化是一种意识。但是我要提示你的是,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习得,一个是共有。这个很重要。

    这个概念是我为你解读了一本书叫《人类学家如何想问题》里面摘出来的,作者是一位美国的社会人类学家,他研究社会各个不同的人类群体,就是抱着一种平等的态度。

    这个平等不只是不同的肤色的平等,而且是处于不同的文明阶段。

    比方说非洲有一些部族的生活状态跟茹毛饮血差不多,但是他用同样的关照方法去看,研究他们跟研究大学生是一样的视角。

    所以他是中立的,带有今天当代社会学发展的客观尺度,叫一群人通过习得对其所作所为的每件事物共有意义的认识。

    但是相对来讲,我们今天觉得它残忍的不像话。可是如果你完全了解这个玛雅文化的源头,知道它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它背后的文化逻辑是什么的话,你知道它不是一种疯狂行为,而是一种极端的理性行为。

    这个习得就是说你不是生在这儿你就会的,你是通过在这个文化里中长大,你在周边人的影响和潜移默化中生活在这里的。

    这也是说为什么我们不说好不好,而是说是不是,你生活在这个地方,它起的作用就是起作用的,它就是有效的。

    我们说点轻松的例子,像在那本书里亨德罗提出来,他去研究东南亚的华侨,这个华侨每次问他你吃饭了吗?亨德罗一个字一个字理解,说他问我吃没吃,吃的什么米饭,他每次都回答我几点几点吃的米饭。

    好久之后他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打招呼,其实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文化区隔。

    所以有些人回答我没吃,他怎么说?好逗笑的人会说没吃你回家去吃吧,这就把嗑唠散了。

    这就决定了为什么我们同样是人,我们生活在中国,有一种中国人的气质。生活在其他大洲,拥有其他大洲的气质。

    再说稍微复杂一点,如果你和外国人聊天,你会知道有些话题我们认为能提,而他们不能提。就是收入问题,因为我们在公有制阶段,大家都在公家上班,工资都在一个固定级别上,问的不是你个人能力大小,问的是你们单位的待遇之类的。

    我就听一位搞哲学的老师讲过,说他在瑞典讲课,他给瑞典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说到了我们的家族生活,父母对儿女的照顾,儿女对父母的孝顺。感动了瑞典很多年轻人就哭了,说中国太人情味了。

    他说其实我想讲的是文化秩序的事,但他们不理解这件事情,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震撼。

    我们下面进入第二个文化的定义,这是一个我总结出来的中国文史学者普遍喜欢采用的定义。

    这个定义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体系。这个是我们人今天去谈论文化,文化学者最喜欢用的一个方式。

    含义就是说文化提供了一个精神链条,它叫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有一个竖线逻辑关系的。

    另外一个就是这个文化它是影响你生活方方面面的东西。我们之前从字面去理解,我们会说文化只是一个修饰性的东西。

    今天我刚才看我们这个屏幕,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每次做直播我看起来都不太一样。因为你们看到的不完全是我到底长什么样,是每一次我们请到的化妆师老师对我长什么样的一种理解,是她的诠释方式。

    这个其实就是好多人对文化的一个概念。我们知道《论语》里有一句话,孔子去形容一个人的时候,叫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说的文和质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文质彬彬的意思。

    文就是外在的一个修饰,质是你的本质。就是说我之前长得那个比较抱歉的是质,在这个基础之上去修饰叫文。

    另外孔子还说到一句话,他称颂周代,他说郁郁乎文哉,如果只是称颂周代的修饰的话不会这样的,而是称赞周代的礼仪系统。

    这里面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文化的链条关系,这个链条关系我们注意一点,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几千年一以贯之下来,我后面会跟大家聊为什么这样。

    但是这个链条中间是有取舍,有外来的东西加进来,同时又一些在一个阶段会占到主流的东西会逐渐退出来。

    这个东西我们在看它的时候,就不会把它作为一个观察文化的主要视角。

    比如我个人非常喜欢、非常重视的像六朝所说的魏晋风骨。今天听稍微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它从文化中,严格的讲主体是退出了。

    因为那时候士族这个阶层在后来消失了,尽管这个时代非常迷人,但是我们不把它作为文化链条上主要的连接去看。所以这是我们今天去弘扬、去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经常去用的,就是用体系的方式去看文化。

    而这个文化我们会有一个基础的判断,这个基础判断是我印象里最早是在民国时代。首先我是在吕思勉先生的书里看到的,他反复重申一个观点,文化大于民族。我们今天讲中华民族,实际上你应该讲的是中华文化。

    因为很多人如果你是从历史沿革来说,他可能在某一个阶段不会被认为是这个阶段里面的人,但是他接受了这个文化,在这个里面长大,那就是中国人。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我们也是这么看待他,文化大于种族,今天是不难理解的。

    后来我在其他的老先生,像陈寅恪先生的书里也看到相似的观点。

    我们刚才讲的人类学,它也是这么承认的。你在这个族群里已经习得共有了那你就是这个文化里的人。

    今天中国已经逐渐走向国际化,我们会越来越多的看到一个黑皮肤、白皮肤的孩子,不管是不是混血儿,还就是在中国出生,但是他和我们想问题一样,和我们张嘴说话一样,他也拿到了一个身份。那他也是中国人,也是我们的同胞,就是这么简单。

    相应的来说,可能在国外的一些亚裔又要另当别论了。这件事情我稍微做一个广告,一会儿我不知道具体抽奖环节是怎么进行,我们这一次感谢我们的同事,把我做的一门课叫《贾行家说武侠》连接在一起了。

    《贾行家说武侠》是写武侠小说,我想聊的主要是中国主流文化之外的一些文学,中国主流文化之下的一种世俗文化,这就在侠身上有一种特别好的体现。因为从社会阶层到后面的俗文化中的表现方式。

    再举一个武侠小说的例子,金庸你肯定熟。金庸先说的是哪部呢?第二部应该是《射雕英雄传》,杨康上场比较早,他不认他的父亲。

    按照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念,你不认父就是禽兽一样。但是我们用文化观点看,这件事太正常不过了。他是金国长大的,他认为自己叫完颜康,按照文化大于种族这个概念很正常。当然后来他的行为很卑劣是另外一回事。

    在这里面我们观察一个什么事情?金庸在这个时代,他脑子里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还是有一个二元的。

    就是我们传统中国人所说的华裔之变的观念,但是后来在《天龙八部》真正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乔峰,这个人本身很矛盾很撕扯,但是他很能体现文化观念的一贯性。

    一开始在他叫乔峰的时候,他是一个中原文化的拥有者,后来他找到自己的身份,原来他是契丹人,然后他就知道自己叫萧峰,但是他觉得这两个国家的人我都不能杀,所以实际他在这两种文化和血缘的关系在他体内激荡,给金庸给他那么大的同情,把他塑造那么一个伟岸的人物,实际是有文化关怀在里面的。

    说完这个常识,他还有一个第三重的定义。第三重的定义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位学者,也是一位著名小说家阿城提出来的。

    说起阿城,你印象里他是《棋王》的作者,他一方面是搞影视,另一方面潜心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后来到中央美院做艺术造型的研究。

    他有一个文化的起点的观点,很有见地,也很有代表性,而且还真的把我们之前没有打通的一点点感知说透了。

    他说和武化相对,既然是相对的概念,就不能讲战争文化了,阴阳、黑白这种就不对了。

    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文化这个词,文本身就有和武相对的意义。而阿城强调的一面是文化的逻辑,中国文化有一个特殊的逻辑。

    我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们都熟唐太宗,千年一帝,基本上能和他比的也没有几个了,前面是秦始皇,后面是康熙,也就这三个人在一个级别了。

    大家对唐太宗印象非常深的就是这个人武功非常大,不仅有战略、战术,还有战斗力。骑着他的六匹马,马快枪急,百发百中的人。

    但是太宗离死前会把重要的大臣,能够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臣召集到身边,他说了一件事情。他说,我担心一件事,你们哥几个咱们处得不错,也跟你们明说,你们是不是打算给我谥号一个武帝?

    谥号是皇帝死了以后给的名号,比如说厉公,就是这个人非常残暴。像宋神宗其实也不是一个好形容的字。除此之外,都是好字眼。

    谥号是皇帝死了以后给的名号,比如说厉公,就是这个人非常残暴。像宋神宗其实也不是一个好形容的字。除此之外,都是好字眼。

    这个好字眼里,在中国的传统政治观念、政治逻辑里,哪个字眼最好?不是仁就是文。所以太宗这个庙号,是祭祀用的,就是说我这个谥号怎么称呼。最后他说你给我来一个文。

    为什么呢?他认为我对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一种文化上的秩序,建立了一种政治上的结构。我那个武力的东西是我打基础用的,我真正要的是文。

    所以我们今天去看,很多人可能没有印象,唐太宗的谥号是文广帝。后来他的历史作用太大了,人们又给他加了一个武。说不清楚的,我们上网搜一下,类似于后来关羽徽号那样的,其实不好,太宗不喜欢这个名字,把所有的都加上等于没说。

    为什么重视这个“文”呢,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它被认为是克制武。他就是要建立一种秩序,抑制攻击性。

    为什么作家阿城有这么一个感悟呢?实际上他这个感悟是来自于科学,就是来自于动物学。

    你可能也没想到来自于动物学。我们以为动物只是本能欲望驱动吗?其实不是,一旦进化出了社会行为的话,它们会有一套社会组织行为方式来克制它们的攻击性。

    比方说鸟类,我还特意观察过,鹅群里面有一个实力最强的是领导者。这个领导者首先会压榨谁呢?不是弱者,它会保护弱者,它会压榨次强者。是不是跟我们人类一样,把次强者控制住了,这个群体才是稳定的,你欺负弱者没有意义,弱者是你的群众,你应该给他一种关照关怀,让他用户你的群体才对,而直接挑战你权力的人,你才要压制他。

    上善若水:

    阿城先生从中发现,由帝王推广的文化就是建立秩序。这件事很早就有人发现了,孔子能和那么多君主交流的一个原因,就是说我给你这一套东西好让你吃得稳睡得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建立起来,不用总是用那么大的成本维系你的地位。

    上善若水:

    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里常常会说到的一个很多人忽视的概念,就是这个文化和武化相对。

    上善若水:

    所以阿城有一个著名的文章就是《要文化不要武化》,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东西,这也是我国中国文化的特色,这一层是靠特殊的政治和伦理维系的。

    在西方历史上靠宗教,而西方历史上的宗教又常常是战争的起因,和中国的文化模式就很不一样。为什么我们能够一以贯之,就是因为文的东西才能让中国的文化一以贯之。

    上善若水:

    包括世俗生活中,其实这个文化和武化的相对也是一样的。我们生活中讲礼,这个礼的礼貌、礼仪实际上就是讲你的位置,这是我们生活中文化的体现。

    上善若水:

    我是东北人,我不算地域歧视,算自黑。很多人说为什么你们东北人礼貌用语那么少。比如说北京人见到人说“您”,我们东北人就说让“让让”,直接把你的要求说出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我觉得不是教养,更不是道德问题。尤其我们黑龙江那个地方,大家去得比较晚,去的时候地广人稀,你和别人的交流少,没有机会去建立这种礼。你非得历史修饰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这个礼包括这个文化才建立起来了。

    上善若水:

    这个巫术,我们今天会把它理解成和科技好像是一种对抗的关系。其实,如果你进入到科技史,你会发现科技史的起源也是这个巫术来的。这个巫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精神层面的,一部分是技术层面的。技术层面会被认为影响了科技。

    上善若水:

    其实巫术就是人类想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掌控和观察,它只不过这个观察的结论是错的。但是就像好多失败的科学实验一样,错的也是来自于一种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和科技有一点相像。

    但我和大家聊的是精神层面这一面,就是那些巫师通过这些东西建立一个中国最早最早生态的连接方式,就是说在这个聚落或者部落里面,大家靠什么生活?中间群体靠祭祀。中国的祭司和其他的上古文明有一点区别,这个祭司非常早的时代就和王合体了。

    上善若水:

    所以基本上西方我们会去讲伯拉图说的哲学王,但是中国上古文明就叫巫师王。这个延续了好长好长时间,基本上到商代的时候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遗迹。

    上善若水:

    政治出现了之后,巫术这一面东西我就要把它收集加以整理,这就出现了周文明。建立了礼,来弥补这个巫。

    上善若水:

    老百姓说话你这个算卦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你怎么能够在道德范畴,在一个现实实用和那个时代的理性范畴里,把这个东西做得更加合理化一些。那时候就建立了周礼,所以叫从巫到礼。

    上善若水:

    然后这个礼进一步发展出一个价值观,我们就讲到从礼到仁。仁这个时候应该讲就是孔子把它向前推进了一步,把这个礼进一步价值观了,推动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序列出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5-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ms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