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自控力》——“那又如何”效应 有感

读《自控力》——“那又如何”效应 有感

作者: minutemen | 来源:发表于2017-10-28 19:23 被阅读0次

    《自控力》这本书,能让人获益匪浅。该书会在每一章节的背后提出两类“作业”,用以帮助读者检测自己是否踏实的掌握了该章的知识点。第一类作业会根据文章提出的关键理论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帮助读者关注个人生活中是如何出现这些理论的——将书里的知识和个人的生活融合。在第二类作业里会给出具有科学可实操的解决方案——将书本里的知识学以致用——让读者真正意义上的获益。

    这本书不仅给出了解决依据、解决思路、解决方案,还给出了实践过该方案的具体的他人的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将他人的经验展示在我们眼前,能让读者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里运用理论和实践方案,也能让读者通过他人的案例来预测在自我实操的过程里,什么时间段会出现什么问题——未来的困扰具有可预测性。该书共分为九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提出了在大家生活里具有非常普遍,深刻,以及经典的个人认知错误。倘若每一个理论都能在生活里得以应用和实践,必将让自己的生活更高效,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解决。与此同时,在践行理论的过程里也必将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以及他人。

    今天阅读了5—7章的内容。其中第6章“情绪低落为何会使人屈服于诱惑”的章节中:“那又如何”效应 在自己的生活出现的频率最多。从中受益的知识也最能引起自己共鸣。

    压力会带来欲望是一种本能

    在生活里,我们是否会在自己感觉到愤怒,悲伤,自我怀疑和焦虑等这些负面情绪时,去选择购物,饮食,上网,看电视或者电影的方式来快速消解这些压力呢?书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例子表明了人们会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渴望去消费自己之前一直在节制的事情。

    科学家让他们的实验对象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得出的实验结果也往往都是一样的。当戒烟者想象自己去看牙医时,他们抽烟的欲望强烈的让人难以估量。当暴饮暴食的人知道自己要去做公开演讲时,他们会渴望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但这其实是一种本能。大脑不仅会保护人的生命,也会维持人的心情状态的良好。在大脑感知到有巨大压力时,会为了保持心情去指引我们去做它认为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情。这也意味着当我们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面对的诱惑会更具有诱惑力,而我们简单的大脑也会固执地认为那些“诱惑”就是能够带给我们幸福的途径。我们将失去理性,冲进那些我们一再杜绝的事情里——甜食,烟酒,购物...

    “那又如何”效应

    “那又如何”效应第一次提出是由饮食研究人员珍妮特·波利维和皮特·赫尔曼发表。这种效应描述了从放纵,后悔到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

    该效应会让我们不去考虑打破原则已经带来的损失,而会完全失控彻彻底底的破戒将损失最大化。例如

    研究人员注意到,很多节食者会为了自己多吃了一口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而情绪低落,觉得自己整个节食计划都落空了。但是他们不会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而不吃第二口。相反,他们会说“那又如何,既然我已经打破了整个节食计划,不如把它吃光。”

    在自己的生活里,会经常碰到很多因为在设置的时间截点里没有及时完成固定的任务量而完全不再坚持整个计划的进行。例如跑步,早起,控制饮食....。很多时候,第一次的放弃就像被推倒的诺米骨牌一样,后面一系列的计划全部宣布破产。

    摆脱罪恶感

    其实将损失最大化,导致更多的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

    作者发现自己的学生一致认为如果他们没有重视自己的失败,没有在自己没达到高标准时作出自我批评,没有用自己不进步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来威胁自己——他们就会变得懒惰。

    如果我们认为提升意志力的关键就是对自己狠一点,那么,这么想的人不止你一个,但是,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摆脱罪恶感,当不被自我批评的情绪纠缠,我们才可以更容易,直接的去看到失败,去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

    研究发现,在个人挫折面前,持自我同情态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评的态度的人更愿意承担责任。他们也更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和建议,更可能从这种经历中学到东西。

    倘若是为了解决问题,就应该学会宽容自己,而不是责备自己。也许幼年的自己是在父母的要求和惩罚下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但我们已经长大,少年时期自我责备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错误,但对于成年的我们来说,自我谅解才是更负责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自控力》——“那又如何”效应 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ms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