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工船》与波将金号起义
1905年6月14日,为抗议沙皇政府的恶劣待遇及残酷剥削,黑海舰队“波将金号”铁甲舰的士兵反抗了军官,举行起义。
《蟹工船》中,来自北海道的矿工、水手、渔民、学生因家境贫困,选择登上博光丸参与捕蟹工作,期间海面上的生存环境恶劣,住所被称为“粪坑”,监工浅川又对工人们进行了极恶劣的暴力剥削,受到了如此不公待遇的工人们最后选择暴乱,打倒了监工。
两个故事很相似,也是当时年代背景下最具典型的事情,波将金号的士兵和博光丸的工人们为了生存选择了抗争,而前者在没有得到支持,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迫不得已选择投降,起义的笠年被引渡给沙皇政府,许多士兵被害。可即便起义失败,留给大众的仍然是富有的经验。后者博光丸的工人们第一次起义最后被赶来的驱逐舰军人给抵制,领头者被带走,起义也是宣告失败,而剩下的工人意识到如此一成不变下去无异于待宰的羔羊,甚至军人都不保护自己国家的子民为止悲恨,只有自己才能改变现状,由此第二次反抗起义组织了起来,并取得了成功。
小林多喜二将《蟹工船》的故事展现的淋漓尽致,工人们奋起抵抗的勇气形象跃然纸上,这本书也被称为亚洲无产阶级最高水准的作品,一艘蟹工船将当时社会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映照出来,并揭开了社会的利刃,将长满獠牙的资本主义坦胸露乳在读者面前。波将金号起义也同时表明了俄国社会洪流下,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在波将金号起义的同时,敖德萨港大批市民选择在陆地上追随,支持声翻江倒海。
回到日本当时的社会,林少华老师在《蟹工船》的译序中也明确告诉我们这惨剧曾珍视发生在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日本,处于原始资本积累期的日本北海道曾发生过蟹工船海难的事件,这便是小林多喜二写这本书的素材。他明确了工人革命的必然,明确了社会是阴暗的,夹杂着沉痛写下这本书。诸多人评价都称这本书是最具煽动性的书,也使得小林多喜二殉职,战后日本对这本书进行多年的封禁。
《为党生活者》
这本书名的翻译有很多,如《为党工作》、《地下党员》,林少华先生翻译为《为党生活者》,前两的翻译更偏向于一本事件记录,而林少华先生的翻译比较切实的接入了作品人物和故事。该书一定程度上是小林多喜二以本人在地下工作时的经历而创作的。
故事主要发生在仓田工厂,资本家妄图在临时雇佣的工人中使用花言巧语诱惑,以达到压榨、剥削的目的,而故事中的“我”(佐佐木安治)则为革命进行应有的奉献,与其他工作者暗中联络和组织,以备革命力量,为后面举行起义抗争奉献精力。文章中充满了生存游戏的味道,在资本和官僚的背后,为党工作者们在威胁步步紧逼之下,将一张网逐步扩大。文章中切实让人感受到革命工作的艰难困苦,回想我国的革命先辈,在《觉醒年代》里历历在目,面对随时可能遭受的危难挺身而出、舍己为人,在迫害的铡刀下英勇就义,铸成我们如今的生活。而对故事中的“我”,无论是抛弃母亲,亦或是同伴被捕或背叛,在付出一切以后虽然起义失败,但是为党工作者们更加精神抖擞,着手下一次的革命。
故事里存在着一个概念——“合法生活”和“非法生活”,在这两面中,有的人在“合法生活”中遭受极不公平的待遇,而无所抵抗,这正是日本上世纪二十年代发生海难的蟹工船的遭遇,而在“非法生活”里,又极大约束了自己,无法安稳的把脚踩在一方地砖上,这也是明确表达为党生活者的生活,而前者又作为为党生活者的遗憾诱惑着“我们”。
可作为我们,同外部已经彻底隔绝,和多年来的个人朋友也全部断绝往来,即使去澡堂也马虎不得,一旦被捕至少要进去六七年——这样的我们所能依赖的只有同志。每有同志——哪怕只有一个——被夺走,我就痛感维系我们之间的心情是多么根深蒂固。而若是时刻直到我们的同志,感觉尤其如此。
与《蟹工船》同样代表日本军人与人民无法站到一起,伊藤嘉作为革命的优秀分子,在最初是不受母亲所支持的,如“我”的母亲一样,作为贫苦的人甘受苦而因深爱不希望孩子白白送死。但伊藤依然选择参与其中,不时被捕,某次母亲从监狱接她回家,在澡堂初次目睹女儿的裸体,一下子瘫软下来,在孩子的身体上有因警察拷问而造成的伤痕,从此以后母亲改变了对伊藤嘉参与革命的态度,认为“警察把女儿弄成这样,没必要像他们低头”——这正是与《蟹工船》的驱逐舰上的士兵一样,不为无产阶级作为,使之为资本和官僚的工具。
同样与为党生活者们一起,我们定义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整个生涯都被活动挤得满满的,这和过着合法生活的人不同,我们是迎刃而上,随时可以因为人为原因而殒命的群体。在太田(一个个人主义、败北主义者)背叛后,我们的“非法生活”雪上加霜,我们一面愤怒而憎恶,一面又压抑着怒火,逃向暗处。
如今我们已不拥有堪称私人生活的生活。所以我们是在以终生性感情愤怒和憎恶。
我们最大的武器除了我们本身和背后党的力量,还有无数共产主义者所奉献的知识和经验,我们也是为了生存而努力,因而要持有非常规的敏感力,我们也有榜样,如七个月坚决一语不发的沙巴洛夫,还有列宁,还有马克思,这也是《为党工作者》与《蟹工船》鲜明的比较,后者是工人作为阶级群体反抗的尝试,前者则是研究并尝试引导反抗,不外乎的说这与每一个国家共产主义奋斗的经历和形式相似,武器并非刀枪棍棒,武器是一切可利用的资本加上属于自己的反抗心理。
战士——小林多喜二
小林多喜二应为我国人民最熟知的日本共产主义革命者,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揭露黑暗,又光明磊落的革命文章。从小便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因而擅长描写“原始的剥削形态”,生活困苦,因而深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熏陶,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潮碰撞,追求进步,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奠定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基础的是作品分别是1928年发表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和1929年发表的《蟹工船》这两部中篇小说。并奠定了日本现代革命文学的基石。
《为党生活者》是小林多喜二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1932年以来,党的工作受到残酷镇压,小林多喜二因受背叛而被特高警察所抓,并在当天因拷问离世,殉职后这篇文章得以由他人发表,在文章的最后写着(上篇完1932.8.26),小林多喜二殉职是在1933年2月20日,我通过很多方式未能搜索到下篇,看着为党工作者们精神抖擞的字句,我不免趁着性情,如喝酒和微醺一样,胡思乱想了很多,例如这个“上篇完”是作者故意加上,示意革命依然继续,为党工作者们依然在奋斗,直至胜利。当然这都是我的一厢情愿。
鲁迅曾写过一篇《致小林多喜二家属(唁电)》:“资产阶级在欺骗大众,用鲜血只要鸿沟,并继续制造着。但无产阶级及其先驱们,用鲜血洗去这一切。小林同志之死就是就是实证之一。我们是知道的,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坚定的沿着小林同志的血路,挽着手前行。” (注:原文是日文,后经翻译,但是翻译上存在很多问题,这里取消了争议性字句,但本意无差。资料来源:https://www.ixueshu.com/h5/document/946e317b94c487684574a82fe46b7849318947a18e7f9386.html)由此可见小林多喜二在无产阶级当中受人瞩目,我也对其充满了敬佩。与无数革命先辈一样,他富有人格的伟大,将生命无偿献给了革命,令人惋惜那短暂的一生。
小林多喜二小林多喜二为普罗文学的代表,普罗文学又被称为无产阶级文学,是指展现无产阶级的工人阶级的文学(《蟹工船》正是),文学主张来看它“本质上是一种革命”,也便是以笔作为武器的革命分子所写。无产阶级小说是可以没有任何革命意识的, 但必须表达为无产阶级(现在普通工薪阶层占大多数,但不要忘记自己也是无产阶级一份子)的立场。
小林多喜二的写作风格深受白桦派影响,这一派是日本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名字来源于1910年创的刊《白桦》,白桦派主张新理想主义为文学主思想,著名的白桦派作家有志贺直哉、里见弴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