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龙应台在香港大学的演讲视频近日在微博上热传。讲座的名字叫《一首歌,一个时代》。
不知道各位看这个视频会有何情感涌动,我们推荐大家点开它。
我看到这个视频,听到后面的大合唱,许许多多的感情一点点地冲上眼眶。
龙应台问大家的启蒙歌曲是什么。视频中那位先生说,他的启蒙歌曲是《我的祖国》。他说,刚进大学的时候,很多师兄带我们唱。龙应台问有谁会唱,而后坐在后面的老先生大声唱出第一句,随后学生们相继开口合唱,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全场响起了熟悉的旋律。从年轻的女孩到年长的老者,都会。就好像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情不自禁地我也跟着哼唱了起来,而后整个宿舍也跟着唱了起来。但当后来聊到什么大概什么时候听过这首歌时,我们却都记不得了。好像这份对祖国的情怀从始至终,自然而然就地融入到我们当中了。
而后龙应台在南方周末上刊登的对“龙应台和《我的祖国》被刷屏”的文章让这个视频以及事件再次登上了热搜。(点击阅读原文可看龙应台原文)承接《我的祖国》合唱,与她整堂讲座“一首歌代表一个时代”的主题矛盾地,她在文末笔锋一转,写道:“有时候,真的,大河只是大河,稻花只是稻花罢了”。
对此,网友们这样表态:
...
龙应台女士说,一首歌,是历史的见证者,集体情绪最忠实的记录者。对呀。但是她却没有理解,或者逃避理解,她听到的全场合唱的这首歌,见证了怎样的历史,记录了怎样的集体情绪,在中国人的内心又有着怎样的深沉情感。
坐过火车的朋友知道,当火车经过长江黄河的时候,都会有人将视线投向窗外,心中有潜藏的情感在暗暗涌动。这条河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母亲河。
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经历过什么。她经历了繁华也经历过战火。每一段世态变迁里都有一首为她而作的歌。她曾浴血悲痛,她的人民曾为她奔赴泥泞和炮火。然而在这泥泞和炮火之间,她的人民想的、唱的、为的,都还是这片土地的美好、清澈、安定。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们的前辈将战友牺牲的悲痛眼泪混着雪水吃下去。在异国的严寒和饥饿之间,他们心中有这首歌,这首《我的祖国》。他们想着家乡的大河,和风吹来的稻香。为着这些,他们转头,又投入到无边的黑暗和炮火中去。
有人问作词者乔羽老爷子,说为什么不写祖国是“一条黄河”而写成“一条大河”呢?乔羽老爷子这样回答:因为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而这条河,就代表着祖国。
龙应台女士,你知道这首歌里的大河和稻花是什么了吗?
人们只有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它们。
——《社会学的想象力》
之前盛传龙应台的一句话:“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据说是在北大演讲时所说。 而难道,小民尊严不是建立在大国崛起的基础上吗?
听人讲,有中国学生在日本留学,后来留在日本工作,十多年了,感受非常深。十多年前,日本人看到中国留学生,往往是一副鄙夷表情,瞧不起,觉得中国人就是东亚病夫。 但是现在,完全不同了。 国家的强大,让国人越来越受人尊重。
从大陆到港澳台,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站在这个民族的立场上,有了更大的格局与情感空间。
人们一般不是根据历史的变迁与制度的冲突来确定他们所遭受的困扰。他们一般不将自己所享受的幸福生活归因于他们所处社会的大规模起伏变动。因为他们对自身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潮流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几乎一无所知,普通人往往不知道这种联系对于他们将要变成的那种类型的人,对于他们或许要参与其中的构建历史的过程意味着什么。
——《社会学的想象力》
现场的故事还没完
当龙应台谈起“什么叫经典歌曲”时
一名青年站起来说道:
我的启蒙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
北大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在微博上这样感慨:
“可参考,歌的力量,记忆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在这个讲座的会场,那一开始低低的,后来席卷全场的《我的祖国》,让讲者似乎也无措了。唱起这首歌的人们真的可以证明讲者关于歌声的力量的论点,但这又让讲者的观念受到了冲击。歌声冲破了讲者的气场。有意思 。”
最后的最后,重温一下这首经典。
我们的大河,我们的稻花,我们的祖国。
我们可以在心底,合唱这首歌。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