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马老师的《教学勇气》共读,马老师是新网师的讲师,是我最敬佩的人。他虽然临近退休,但每天坚持学习,坚持写作,引领了一大批年青教师努力奋进,这其中的勇气无不令人动容。
晚上共读的内容是帕尔默的《教学勇气》第二章“恐惧文化:教育与分离的生活”,马老师为了给我们呈现最精美的营养大餐,共读前做了大量的功课。他首先从“恐惧”这个词说开去,在近段时间,新网师的作业好似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学友作业的分数很低,产生了退缩的心理,恐惧作业,不想再学了,这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马老师说,他一周主持过三次共读,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他内心也有恐惧,怕自己的主持达不到大家的要求 ,但是内心一直有一种声音在告诉他:努力、努力,你一定行的!恐惧促使他更好地去安排好各种工作,最后他成功地主持了每场共读会,受到大家的一致赞誉。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要经常对内心有一个自我觉察,经常思考做的每一件事是让自己前进了还是后退了,如果一分为二地理解恐惧,是人生经常思考的一个命题,会让我们矫正人生的方向。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人都是怕死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100岁后安然面对死亡,他走得很平静,老先生对死亡的认识很深刻,我们永远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个会先到来。海德格尔说,死亡是必须亲自经历的事情。人的生命长则一百多年,短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划上句号。“向死而生”可以理解会人的生命很短暂,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活出自我,活出人生的意义,这样才不枉来这个世界走一遭。
恐惧文化:教育与分离的生活这一节主要讲了四种恐惧,一是恐惧使我们远离同事、远离学生、远离学科、远离自我。这是一种生存压力的恐惧。记得刚来现在这所学校的时候,我的内心就非常恐惧,这里人才济济,我一个乡村教师融入这所大学校,能不能适应?同事会不会对我有异样的眼光?在课堂上学生喜不喜欢听我的课?为了尽早适应,我拼命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来学校的一个学期,阅读的书籍比我在乡村学校十年阅读的总和还要多,我经常性地恐惧,学生成绩考差了,我恐惧。班级卫生排名靠后了,我恐惧。问题学生经过教育一直得不到转变,我恐惧。恐惧使我焦虑,很多时候走到教室门口时,我都没有胆量面对这群孩子,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问题时我答不上来时,我内心也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我担心自己不仅是一个不好的老师,还是一个不好的人,由此可见,我的自我意识和我从事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二是害怕“冲突”的恐惧。在生活中,我们害怕日子过不好,在工作中,我们害怕领导交待的任务做不好,害怕与同事搞不好关系,害怕学生的成绩不好,害怕家长不理解老师。学生出现了突发事故,我们害怕处理不好,家长跑到学校来兴师问罪。总之我们恐惧的事情很多,恐惧多了,经历也丰富起来了,我们常说承担即成长,做的事情多的,慢慢地就会在做事情中累积经验,总结方法,当你有一天做完事情别人给你点赞的时候,你的内心就离恐惧越来越远了。
三是对失去自我认同的恐惧。在一个单位,一所学校,你认为自己有两把刷子,在别人心目中的影响力还可以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有一种洋洋自得的心理,当你去承担某项活动的时候,你在任务中产生了恐惧,感觉力不从心,你内心会掠过一丝自卑。在课堂上,俨然摆出一幅严师的面孔面对学生,让学生只负责听,不需要思考,把你的权力凌驾于威信之上,这样你就失去了自我认同。你远离了你的学生,学生对你产生了恐惧,你对学生也会产生恐惧。
四是害怕与他者正面交锋的恐惧。樊登读书会的樊登老师说过一句话:恐惧是与生惧来的东西,人一出生就自带有一种恐惧基因,没有这种恐惧就没有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当下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普遍焦虑中,担心的事情太多,忧虑孩子的学业成绩,忧虑家庭、担心老人的身体,担心自己的工作,担心疫情会不会突然降临到自己住的地方......在当下社会,我们不要病态的焦虑,要有一种正面积极的焦虑,我们老师上课,面对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种有安全感的环境,打开孩子的心结,创设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民主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学生可以轻松地和老师交流,老师可以倾听每个孩子发出的不同声音,更有孩子没有发出的声音,要培养孩子的自信,我们就要敢于放手。就如一只鸟想学会飞的话,不是等它的翅膀长齐了再学飞,而是从小就在一次次练习中学会的。
我们在生活中要给自己养成一个微习惯,经常叩问自己:为什么做不到还要做?在做的过程中也有领会,比始终不做好很多。当学生遇到问题给他一个脚手架,让他们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我们自己也要经常学习,补充知识,丰盈大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内心的恐惧化成奋进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理想境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