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随想(一)

听课随想(一)

作者: 沧浪亭记 | 来源:发表于2019-10-18 20:55 被阅读0次

            最近一个月,听了不少的课,大概算起来有7节,其中有常规课也有公开课,任教老师有刚毕业的老师,也有青年教师,也有老教师。对比反思之下,也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作为学校的教研员,现在无论听什么课,都感觉有收获。而之前作为普通老师来听课,思考的角度以及深度都和现在不一样。

          年轻老师的课堂会有很多有意思的环节,很多年轻老师他们熟悉网络技术以及各种教学辅助手段。他们课堂上有视频、音频以及各种有意思的图片。例如,谭兰香老师执教《望天门山》时,教授了古诗唱读,还播放了音频;薛智会老师执教《开国大典》,播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卜川淑老师还边读边演示了《井底之蛙》;钟玲老师在授课的最后,运用背景音乐,让学生齐读《少年中国说》。在年轻老师课堂上,学生一般比较有活力。从学生角度来说,年轻老师的教学方式多元更容易让学生喜欢。本周二,听了张春梅的习题课,全程可谓是扎实。我先展示一个教学流程:张老师先让学生读要求,然后找出问题的重点:同学们认真看书。并且用红色粉笔标记出认真二字,非常醒目。接着让学生读读自己写的段落,读完之后叫学生点评。张老师在这个环节提出了几个针对性的问题:他写得怎么样?用了什么描写写具体的?我们之前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具体?和学生一起回顾写具体的方法: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想像等等。再让学生更改,最后让学生汇报、点评。教学环节扎实推进,针对性强。我随机观察了几位之前写不好的同学,经过教学之后学生明显写得更好了。这是老教师的特长,也正是新教师所缺乏的。而新教师的特长也是老教师所缺乏的。

          听课6堂年轻老师的课。我觉得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1.课堂缺乏主线,比较零散凌乱;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很少,老师掌握过多的话语权;3.评价单一,模糊,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4.课堂很少展示学习和思考过程,往往注重结果评价。除了一堂练习课和一堂数学课。其余几堂课基本缺少课堂的主线意识。文有文脉,如果教学缺少主线,学生的思维也很难集中。在教学环节,我们需要整合,把握文章的主线。如《开国大典》的主线应该是热烈而庄严的气氛与场面;《望天门山》应该是集中让学生去想像画面;《少年中国说》是语言的气势,包括押韵、象征以及画面。主线从哪儿来,可以根据文体来确定,比如写景的诗重在画面与想像,侧重抒发情感的诗重在意象,感时伤怀的诗重在时代背景。部编版教材很注重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新教材的编写是有主线的,单元说明,课后提示以及语文园地,也可以作为确定文章主线的参考。

          也许作为新教师,对于学生很难做到信任,总觉得应该把知识告诉学生。按照不完全统计,6节课,老师说的话占全部的话语至少在三分之二。我的疑问在于,老师说那么多,学生真的听进去了嘛?所有的知识如果没有触及学生的情感、思维、记忆、情绪等都是很难留在学生心里的。该放手的问题,该做的还是要学生去做,该说的还得要学生去说。因为课堂上学生所有的说和做真实的,要想教育起到效果,就得曝光学生的真实学情。听课时,我对一位老师的教学环节很清楚。她请了两位同学读,一位同学读得好,一位读得一般。差别很明显。我在心里想:多好的素材。让其他同学点评一下,没想到她自己全点评完了。于是又让学生全部齐读。那没读好的孩子会读了嘛?可能会读也可能不会读。我在执教《猎人海力布》中,先叫一位朗读能力一般的同学读,他读的一般。我没有做点评,把问题抛给学生。我始终相信学生有甄别的能力。果然,大家点评得很到位。这位同学又试了两次。读得好多了,大家都乐了。这里面的学问可多了。读好的同学心里有成就感,这节课他后来更加积极了。指导的同学也有成就感,因为他们帮助了别人成功。其他的同学也明白了读好的技巧。我做了什么,我只提了几个问题。有时候把权利给学生,对于师生都是有益的。我非常赞同谢作塘老师的理念:讲得好不如导得好,变讲学为导学。因为讲学是灌输,而导学是激发,是带领孩子去看见自己内心深处的智慧。如果往深一点说,还需要探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如今,放眼看看语文改革。提倡大阅读、多写作、多思考、信息多。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锻炼,那语文素养怎样形成的。发展儿童,发展孩子是课堂的总目标。那意味着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表达,更多的训练,更多的体验应该是儿童。而作为老师,应该定位于,去帮助他们去做到这些。

          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课堂上的评价是很少的。用得最多的还是你说得真好,或者全班鼓掌表扬。而说的不好的同学一般是请他坐下。确实,在课堂上,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圆心。学生的思考就是很多个同心圆。有些离圆心近,有些离圆心远。所有的回答都代表着孩子的对问题的思考。有些离目标远点,有些离目标近一点。而我们往往只在乎那个结果。我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我在教学中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上完《猎人海力布》后,学生说: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我的评价是:你觉得呢?为什么?后来想了一下,如果我换种评价提问:你为什么会这么问?那我就能理解孩子的思考了。因为我们的提问与评价其实对孩子的思维是有影响的。语言是思维的具体表现。如果没有准确的课堂评价。那么孩子的思维就有可能中断或者离师生心中的目标越来越远。一般的表扬你,你真棒。这样学生精彩的回答只对回答者有影响。对于其他的同学似乎影响不大。怎样对他人也有影响,我觉得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追问思维过程。既让学生明白终点,也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到达终点。而这样的评价与孩子的思维过程展示实在比较少。其实,孩子们很愿意去听思维过程,因为这样更有助于他们理解结果,毕竟合理化思维是人所共有的。

        昨晚,我读于永正老师的书,他说他也喜欢听课。听了别人的课才知道水有多深,才会思考问题怎样设计更合理,才会去想问题有多难。所以,听课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思考,总会借助其他老师的课堂和自己的反思把问题看得更清晰一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随想(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uw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