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博士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很多人都觉得当亲友遭遇不开心时,自己有责任使对方尽快感觉好起来。
然而急于采取行动却又使我们无法了解具体状况,还会不由自主的变成一个诊断者,在脑海中搜索那些已知的理论,考虑如何应对,最终使诉说者感受不到需要的关心和支持。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
想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了解他们真实的需要,认真的倾听尤为重要。
有些时候,我们无需做出任何反应,只需倾听便会使对方得到安慰,而另一些时候则需要做出一些反馈。
当我们的朋友对我们抱怨:这工作没法干啦!
此时,他并不是真要辞职,而是希望我们了解他的工作压力或对环境的不满,这时,我们就要通过反馈来了解情况。
我们可以问他:你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感觉很难过是吗?
经过反馈,我们可以了解到对方正在经历什么。但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不要夹带情绪与评判,用心体会而不要下结论,使诉说者可以放松地表达。
当诉说的一方慢慢变得放松或停止谈话,表现自然,就说明他的感受已经充分表达,而我们也已正确理解。
思考题是:在中国的很多传统家庭里,总有一些脾气暴躁的父亲,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但又总是带给他们伤害,使人觉得非常难以相处。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打开心扉吗?
想要打开脾气暴躁的家人之心扉,首先自己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站在我们(爱人是我的一部分)是一个整体的更高纬度上,和他共情,说出他的感受,(例如:你现在很生气,对吗?)用心倾听他的需要(发泄情绪,获得理解),不要评判、下结论,然后用幽默风趣的正面语言把他的思维导向现在和未来,等他情绪完全稳定下来后,可适度讲讲道理,讲道理要注意,不要和他挂钩,让他以为你是在指责他,男人大多数逻辑思维比较强。随时注意感受他情绪的变化,尽量满足他的请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