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实习到现在,听过不少公开课课。在评课环节,总会有老师这样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多”。而我的课堂,很多时候在老师们的口中都是“师生互动不够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一开始,我很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课堂,也经常抽时间跑到其他班去听课,尤其是那些评课老师口中“活跃”的老师的课堂上去。可是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我宁愿我的课堂“沉寂”一些,宁愿我的课堂不那么活跃。
很多老师的课堂,乍一看,真的很活跃很热闹,但是深究活跃的原因,却让人咋舌。你会发现。整个课堂充斥着“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想想,你问了这样的问题,有什么价值?一般情况下,学生无需思考,只需要扯着嗓子回答“是——”“对——”,这么扯着嗓子喊,能不热闹吗?可是这样的师生互动,有什么意义吗?
我觉得我们在认识上还有一个误区: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就是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全班同学或者大多数同学举着手在座位上都快要坐不住了,甚至已经走下座位,兴奋地喊着“我!我!我!”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活跃的课堂,这就是效果好。
我一直是不太赞成这样的观点。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不一定要让整个教室吵成菜市场,不一定要让学生的喊声高得能掀了房顶。你看学生举手的速度、多少,看学生的眼神,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我们不能“文雅”、“规矩”一点儿么?非要喊声震天。可是,在我们这儿不少老师的眼里,都觉得这样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我觉得这种认识很可怕。
去年到今年,陆续参加了市里和省外的一些培训,我听了很多他们老师的观摩课。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的课堂上,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举手回答问题,没有跳着喊着“我!我我”的。这样的课堂不好吗?一节课的效果如何看不出来吗?非要用学生的喊声才能展现一节课的效果?
去年在福建培训时听的一节课,真的是深深地震到了我。一是他们坐姿端正,二是他们的字,写得真的漂亮,我有些自愧不如。而这些孩子,才是二年级的学生,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
我们的课堂,需要一些真的东西 我们的课堂,需要一些真的东西除此之外,一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也毫无意义。一方面,老师要求不清,呜哩哇啦说了一大堆之后,让学生讨论。讨论什么?学生一脸懵。不知道啊,先假装我们在看书,假装我们在讨论。另一方面,讨论的问题没有价值。我曾经听一节课,老师让学生讨论杜甫的“三吏三别”是什么。这有讨论的必要吗?要么直接告诉学生,要么让已经了解过的同学来分享。更有甚者,打着讨论问题的旗号聊天,聊游戏。反正“鉴于时间关系”,老师一般都会让一组派一个代表回答问题,并不会全部提问。就算我不参与讨论,也会有别的同学知道答案。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就很低效了。
所以说,课堂,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繁华”,要透过这些“繁华”,看到背后。不要总是搞一些花架子,我们的课堂,需要一些真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