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这本书和村上的小说有很大的不同,至少我是这样把它们分裂开来看的。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制造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之后9个月,村上春树开始了这个为期一年的项目:尽可能地采访这一事件的亲历者,将他们的讲述写下来集结成册,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地下》,里面大部分内容是几乎没有改动的受害者的证言和感受,让我感触很大的是林少华先生在翻译这本书时为了保持原作中每个人的风格,一向习惯独立作业的他这次选择了十个研究生来分译不同人的证言,这种用心很是让人感动呀。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本书有点无聊,因为一直都是受害者对自己经历和感受的描述,尤其是对一个化学不好的孩子来说,到现在对沙林毒气的理解还是很浅薄,因为那些受害者也不懂。但是在有些枯燥的叙述中,慢慢的会感到这个事件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灵上的地下,那种令人窒息的无法完全摆脱的阴暗。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沙林,也并不能真切的把这个事件和奥姆真理教联系起来,恐怖分子被抓住,被审判,仿佛都是极其遥远的事情,那些不能治好的后遗症和心灵创伤,以及无处排遣的愤怒,就是这样的一种地下。很多受害者都坦言,自己根本不愿意去看有关电视报导。
书中很令人感慨的是街道这边的人因为毒气一片一片的倒下,而街道另一侧的人仍旧毫不在意的继续前行,面对毒气事件,警察和医院并不能作出及时的反应,也没有一开始就采用正确的救护方式。很多受害者在采访中都提到“再等救护车就死了”,不止一家医院并没有对这个事件充分重视,也未能及时派出救护车,我想这是造成死伤的一大重要原因。而关于这次地铁沙林事件,早在其爆发之前,便有了松本沙林事件,而就知情律师透露,警署并没有对造成松本沙林事件的奥姆真理教做任何防备,而在这次事件爆发后,上层又有了一条关于不要再提该事件的隐秘指令。这种制度上的黑暗,是每一种制度都难以避免的,当他被揭露于阳光之下时,才会让人感到无比的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这样的“谁都喜欢负面新闻,嘴说够受的,实际却很开心”,这是一种怎样的被伤害后的心境?书中的采访者有不少都说自己因为后遗症而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但他们的痛苦却不被人理解,有些人就会觉得“不就是毒气嘛,休息几天就好了嘛”,但他们的真实情况是头部一直感到被压迫,视力记忆力均下降,因此在不被理解下,不少人选择了辞职,这一点是很让人寒心的,作为受害者,他们受到的是双重伤害,事件本身和社会的。而有家人在该事件中丧生的受害者家属则表示,记者强行采访,周围人会在背后指指点点“就是那个什么沙林事件”,最终这位在沙林事件中失去了自己的丈夫的新晋妈妈选择了搬家。这是一个很让人怜惜的例子,这就是所谓责任回避型封闭社会,当我们不懂得理解别人的痛苦时,我们也许会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因为不能相互理解,也得不到救赎。
蛮沉重的话题,或许这就是制度吧。我们生长其中,也许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但也许下一次再看到别人的苦难时,我们可以稍稍放下自我,就算不理解,也不要自以为是的去评判。这应该是我们可以有的善良。语言总是在关键时候显得匮乏又无力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