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作为一种民俗,是在社中进行的一种奉祀社神的戏艺活动,是劳动人民对精神娱乐生活的追求,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中国,但凡有乡村经历的人,对社戏都有不可磨灭的记忆。社戏是温馨美好的回忆,也是快乐的标记,亦是安放心灵的故乡。
鲁迅先生是一个选材高手,他在1922年看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将自己对民族、对国家的希望投射到一场小小的社戏上,让我们看到的封建教育的弊端,进而发出推翻封建教育体制的呐喊。
小说《社戏》选取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村——平桥村作为故事发生地。故事写了一次难忘的看戏经历,在这次经历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前后的对比变化,看到封建教育思想的流弊,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关切,对理想的追求。
在这个偏远的乡村,人们以打鱼为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具有天然淳朴的民风,在这里一家的客几乎是公共的。农耕经济时代,孩子们并非闲着,放牛放羊是孩子们的工作,但只要一家有亲戚,其他人必定热情款待。因为“我”的到来,和“我”一同玩的小朋友们都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游戏。虽然行辈不同,但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村里老老小小也没有一个会想到犯上这两个字来。没有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这里的人和谐、纯朴,少有矛盾纷争。
虽是与赵庄合作,但戏台并未在两村之间,而是在赵庄。虽然掏了钱,看戏却还要去赵庄,没有船就没法去,但并未从任何人口中听出埋怨,这是多么纯朴的心灵投射!
正是因为没有封建教育观念的影响,这里的人和谐、纯朴、善良、厚道,少有作者在京城看戏的冷漠、自私和虚伪。
因为没有受到封建教育的束缚,所以平桥村的男女老少都是无私、热情、好客,正因如此,我受到不少“优待”。钓到的一大碗虾照例是归我吃的。为了陪我看戏,即使他们白天去过了,十几个少年依然在晚上陪我看戏到半夜。去赵庄看戏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划船。快到戏台时,阿发发现“进台没有什么空了”于是大家远远的看,虽然比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但大家不愿和乌篷的船在一起。我托桂生去买豆浆,他没有买到,还贴心的问我要不要舀一瓢水给你喝?我们偷罗汉豆时,阿发不是以“谁家”为标准,而是以“大”为标准。六一公公对于我们“偷豆”这件事,只是可惜踩坏了不少,并没有因为我们摘豆而生气,但是听到“请客”时,居然还说是应该的,同时送给了“我”家很多的豆。
这些事情与我好不容易挤到戏场中间去找凳子,却被告知“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平桥村人民的善良和无私。
平桥村孩子也是社戏中最值得称道的。比如其中最聪明的双喜,在没有航船看戏时,会想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大家可以一起陪“我”去看戏。在母亲担心我的安全时,他说“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水性的”三个充分条件,让母亲宽心。在偷豆时,他一方面征得阿发的同意,一方面又怕阿发娘“哭骂”,又在六一公公家各偷了一捧。看到老旦唱戏,大家都打哈欠的时候,说道怕她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吧。他有主见,勇敢,果断,思维敏捷,是不可多得的小领袖。而我这个会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读书人,碰到水牛黄牛欺生的时候,我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的跟着,站着。在没有办法去看戏时,我只会“急得要哭”“这一天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二者的对比展现了双喜太多的智慧和领导力。
一场小小的社戏,既有作者对乡村善良、纯朴、厚道的民风民俗的赞美和向往,也流露出作者对封建教育体制的抨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