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想读这本书,是因为先看到了好评!
本书一面世就赢得了好口碑和大卖。
《香水》出版于一九八四年,是作者帕特里克 聚斯金德的第一部小说。
一经面世,《法兰克福报》连载本书的同时,发表短评,说充满“幻想”,具有“童话色彩”,同时又令人“毛骨悚然”,还说作品语言“幽默得令人赞叹”。
马赛尔赖希——拉尼茨于一九八五年在《法兰克福报》评论:“聚斯金德的幽默,他对语言近乎幸灾乐祸那样的欢快,他对受歧视者和先天不足者丝毫没有感伤的、令人忆起契诃夫那样的偏爱”。
赖希——拉尼茨肯定了聚斯金德的创作手法:“我不是说,作家今天应该这样叙述。但是我认为,前提是他善于这样叙述”。
作者不运用内心独白,也不倒叙,而是平铺直叙。
作者对主人公让——巴蒂斯特 格雷诺耶,给予了——嗅觉异常敏锐的天赋,和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无情的鞭笞他,讽刺挖苦,写死他。
因为开篇第一句,被无数人引用过,所以我只这样说:作者给格雷诺耶定性为“最有天才和最残暴的人物之一”。
首先,他的母亲一生出他,就准备任由婴儿死去。他第一声啼哭,害死了母亲。并且作者对他母亲极尽挖苦,毫不同情。
似乎本书中的所有人,都没有获得作者的同情。
当然,他们能被活脱脱地塑造出来,一定是得到了作者眷顾的。
婴儿时代的格雷诺耶,先后榨干了三个乳母的乳汁。第四个乳母把他退回修道院。
然后,他辗转去了加拉尔夫人那里。
因为他的天赋,所以被孤立,被伤害,被当做魔鬼。
之后,格雷诺耶被制革匠格里马,当牲口使唤。他像扁虱一样活着。
文中前前后后,多处用“扁虱”来形容格雷诺耶,来说明他坚忍吃苦,同时他是吸血的!
在此期间,他杀害了第一个少女、他的初恋。最重要的是,他对少女的体香,有了欲望。
然后,他来到香水商人巴尔迪尼这里,学习了压榨和蒸馏法提香。
每当他离开一个保护人之后,这个人就会被命运抛弃,被作者手中的笔折磨至死。
说到这儿,我心里嘀咕:作者为何不走感情线?描写天才少年的黑化,不是更出彩吗?
对于格雷诺耶,作者有限的几段心理描写,入木三分,为情节发展所必须。
也就是说,不得不写的时候,作者才写;不得不用的时候,作者才用。
他离开巴尔迪尼后,在康塔尔火山住了七年。那绝妙的心里描写,就在此时!
作者用的是第三人称,好像置身事外,便于客观评价,同时便于挖苦。
长话短说就是,他嗅不到人的气味,只有大自然的味道,令他非常惬意。
吃住都不好,他依然愿意留在纯大自然的气息中。回忆着往昔他储存的味觉记忆,他沉醉不已。
促使他回到人间的,是一种恐慌——他闻不到自己的人味!
然后,他遇见谁就坑谁。
然后,在制香圣地贺拉斯市,他遇见了一位潜在的迷人香气——少女洛尔。
然后,他在阿尔努菲夫人的小店,学习冷提取法、热提取法、油提取法。
然后他杀了二十四名少女,最后杀了洛尔,制成自己梦寐以求的香水——爱,并被抓获。
然后,他的香水,使自己以以圣人的姿态被释放,并颠倒了众生。
最后,或许自己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感到绝望,于是全身洒满那瓶香水——爱,被分尸。
他的审美标准只有一个——气味。他只擅长一件事——气味。对他来说,世界是气味组成的。
他对这个世界绝望。他没有人在乎他,没有人拿他当人。
他没有人味,虽然他炮制出人味,仍然得不到爱!之后,他炮制出爱之香水,仍然孤独。
如果爱这种香水,能平息他的绝望和憎恨,那么这个故事或许还有那么一丝温情。
但毁掉美好生命,制成的东西——比之罪恶累累、不知悔改的灵魂,怎能得到救赎?
得不到救赎,他用自己的方式解脱。
作者把故事放在那十八世纪的法国,臭气熏天的地方,或许那个时候的人性也是同样臭气熏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