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授课老师:高一8班 张胜老师
久闻张老师的课,今天才第一次真正地听张老师的语文课,可以说这节课我就是一名学生,紧跟着张老师的节奏再次走进庄子的《逍遥游》。
从一开始朗读,就被感染了。在我班,叫同学们朗读《逍遥游》,同学们读起来略显拖拉,提不起劲,一方面是字音不熟,另一方面是不理解,所以读起来总是结结巴巴。我总是在课堂上叫同学们自己查字典正字音释字义,甚至有时候把字音都告诉同学们,但是下一次再遇到生字词,同学们还是没有第一时间去查字典,这是我对学生们习惯的忽视。今天听了八班的朗读,被震撼到,张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朗读,张老师个人的朗读技巧是不容置疑的,非常有气势、有激情,我想,听了这么有激情的朗诵,加上身边同学的投入,那些本来无精打采的学生都忍不住要加入到朗诵的队伍中了。在朗读这个环节中,全班同学都投入其中,读得整齐、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因此,老师的投入是给学生最好的示范!朗诵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它往往被忽视,今日又再次见证了朗读的魅力,它在课堂伊始,就像一根定心针一样,安定了同学们刚刚从课外活动完回到课室的心,又把全班同学的情绪引到了这堂课上;同时,课堂的朗读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所以朗读环节,实在不能草草了事。
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内涵才是一位老师的立根之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渊源、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所谓的教参上的“答案”,不能迷信“答案”,而要带着学生一起探究这一个个汉字的流变、找到真正的释义。这种敢于质疑、善于考证的精神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也是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早有耳闻张老师在语文课上会带着学生一起考证语文书上的注释,今日在课堂上,同学在重难点语言解释这一环节上,能够在讲台上就某个字词发表自己的理解,我想,这离不开张老师平日对学生们这种学习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就学会了自主学习,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有效地合作学习。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八班同学们的目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庄子的《逍遥游》了,他们循着《逍遥游》,看到了大自然里其他生命的涅槃,一瞥阴阳的神秘玄幻,感受了道家的辩证和转化。张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对庄子精神的理解,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思维之门。由于《逍遥游》比较难懂,学生们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吃力,但是张老师讲解的例子信手拈来,把文中比较晦涩难懂的地方仔细分析,把文本读“厚”,这离不开老师的文学底蕴。
八班的这堂语文课,张老师无疑是一颗亮眼的星,但却没有让人觉得这是一堂老师“满堂灌”的课,相反的,学生的表达与分享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更让我惊讶的是,张老师敢于让学生去完成课堂上一些重要的任务,比如字词句的翻译、内容的解读等。这种“放手”,我想,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信任,这来源于老师对学生学情的熟悉;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师下达的学习指令是明确且可操作的,所以学生们可以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而完成学习任务。而“放手”,并不代表撒手不管,在课堂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张老师都有及时的点评,对重难点进行补充,相应地会追问,引导学生再深入思考,而且能够很好地控制课堂,不至于这堂语文课被学生的分享带偏,归根结底,都是老师的课堂操控能力之强。小组合作学习大概是八班的一个学习方法,在预习阶段,小组合作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个小组分配了相应的任务,等到上课需要分享时学生们能够自觉地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有同学能够勇敢地举手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种课堂氛围是令人感到惊喜的。鼓励学生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来说,是影响一生的。
一节课呈现出来的只有四十分钟,但是背后的功夫却是巨大的。从文本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任务到课堂上对学生生成的反馈,从筛选教学素材到有逻辑地展现到课件上,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老师自己细细推敲,需要教师先给自己的思维敲开一扇门,把手上的资料备“厚”。我常常想到这样一句话,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成百上千,你凭什么让学生待在课室里听你讲课呢?作为新手教师,站稳讲坛是我的首要任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8.12.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