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人长得丑的唯一好处,就是能看到真实的世界。
不过现实可能比这个段子更无奈,比如90%的司机都觉得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准之上。
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句话,叫做: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而是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个“并非如我所想的世界”
每增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度减少;如果有没必要的条件掺杂进来,那么就会提前使得自己“全无选择”。这很可能是绝大多数人最终放弃深入思考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掺杂大量的不必要条件,搞得自己最终显得“根本就没什么选择”,于是觉得那种“深入思考”根本就没有意义 —— 笨一点的,就直接成了“伸手党”;聪明一点的,不自觉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坑:整天讨论“人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选择”这类因为含混其辞所以始终不可能有明确答案的“哲思”……
现在我们知道了,所谓的选择,就是增加条件,但也明白了,那条件必须是“ 必要的条件 ” —— 选择,是在我眼里“奥卡姆剃刀原则”最应该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的地方。
一定要尽量做到只考虑且不遗漏那些最必要的条件。
剩男剩女之所以剩下,很可能是由于把太多没必要(或者没那么必要)的条件放进来,进而导致选项全部被过滤掉。
高质量选择者,不是“什么都想到了”,而是尽可能做到了“想到那些必要的条件” —— 无论是谁在任何时候做出的选择,最终都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所以,即便选择足够正确了,最终也不一定成功,但胜算更高,这是很显然的,是吧?
当初在选择的时候,要么是干脆忽略了某个必要的条件;要么是在某个必要的条件上没有做到足够苛刻……
就这么两个原因,完全没有其他任何理由。
观察别人,反思自己,四处求教,海量阅读,搞来搞去,最终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绝大多数人在重大选择上毫无能力。
绝大多数人(包括两辈子之前的我自己)根本不配做投资,因为投资是最最看重选择的行业啊!因为绝大多数人回避真正有意义的思考啊!因为绝大多数人就是不回避也想不出所以然啊
所谓成功的创业,就是一帮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所谓的成功,其实只不过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面对任何一个选择(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 当然要从小事儿练起),都可以拿出纸笔开始罗列筛选条件;
为每个条件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 1~5 分;
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 1 和 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
三十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因为还有下一步……
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重新仔细过一遍 —— 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就可能重复更多次……
做记录很重要,很多人最终之所以很纠结,是因为他们从来不做记录,总以为自己“聪明到什么都记得住” —— 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总是忘掉很多东西的,尤其是重要的东西…… 并且,事实上,记忆力好坏与大智慧(或者说真聪明)并不是完全正相关的。
只要有记录,就可以回顾,就可以反思,就可以改进,就可以提炼,就可以通过不断雕琢最终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体系 —— 而最终,这恰恰就是绝大多数人彻头彻尾地欠缺的好品质。并且,保持记录,很可能是解决绝大多数人“遇事乱纠结”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不要小看积累的力量,时间久了,那些曾经用过的筛选原则,总是可以在“意料之外”的地方用上 —— 不信走着瞧。
我们生活中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纠结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为什么纠结”,就会发现归根结底的问题,就是“价值观不清晰”。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当你遇到真正重要的决定时,便会不知所措,纠结不已。我相信凡事皆可准备,包括“选择”本身。
我始终觉得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虽然你能够通过努力提高注意力的质量,你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我们的时间总量是有限的。所以如果你把它看成是有限资源,那么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分配,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概率论能够帮我们有效避免一个毛病:一厢情愿。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我提的要求也不高,为什么就没有人能够满足呢?每个条件单看起来确实不高,但是如果你按照概率去算一算就会苦笑一声:原来不是我运气差,原来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我们上周就说过,生活中最可怕的就是“这个世界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还能够让你尽可能接近真相的就是那些冷冰冰的数字
所谓的“纠结”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价值观不明确。
因为你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所以当面临选择的时候,你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乎越想越乱,最终只能不停“纠结”。
不过不用担心,更不必埋怨自己,因为每个人都必将经历这个过程。或者说,每个人即便不停打磨自己的价值观,也依旧不能保证每次都做出不错的决定
有些事情你是没办法逃避的,比如说:选择。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各种选择。就像你说的“不选择”其实也是众多选项中的一种
很多人在选择面前不知所措,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不愿意承担选择后的结果。
而这样的恐惧会让人把选择权交给别人,而自己则又失去了一次锻炼“选择能力”的机会。于是这种恶性循环便开始了。
一定要及时总结。
不论你是尝到了甜头,还是尝到了苦头,都要及时把它记录下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们重蹈覆辙。锻炼选择的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持耐心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仔细记录每个选择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在哪一环节犯了错,进而有机会纠正错误。
其实你只要记录,就会不停发现自己的问题。哪怕是上个月的笔记,你现在拿出来再看,也会觉得当初的想法确实“欠考虑”。
这就说明你在这一个月内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样的循环只要进行几轮,你就相当于完成了思维的升级
其实很多人迟迟拿不定主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愿意承担后果带来的风险。
有时候这种恐惧感甚至会让人放弃选择,而将这种主动权交到别人手里,让他人左右自己的命运。
但实际上,不论这个选择是由谁做出的,最终承担后果的人都只有你自己。所以为什么不好好打磨自己的思维能力,自己来做这样重要的选择呢
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占到所有的“便宜”。这是人性,不必纠结。问题在于这个世界是双向选择的,你想要的它未必给你,因为它也想要“占便宜”。
所谓的成长其实就是意识到自己无法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并不断调整的一个过程。
而有一些亏,其实是你为了得到另一部分好处,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所以不要觉得自己一点亏都吃不得,那样反过来你可能一点好处也得不到。
在这种“吃亏”和“占便宜”的博弈中,你会逐渐明确一个问题:什么对我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只有这样的取舍,才会凸显出某一样事物的价值。你也才能够在关键时刻,真正知道应该如何做选择
“感觉”这个东西并非不靠谱,只是你在使用之前要明确一个前提:
你一定要是这方面的专家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感觉”根本靠不住。因为你依托的更多是以往的思维惯性,而你的操作系统还并没有升级到可以凭感觉行事的等级。
有些人之所以没有成长,就是因为“太聪明”了。
他们的聪明才智通常都用在了一个地方:寻找更轻松的方法。但是这样的结果通常是,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在了找“更好”的方法,最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践行。
反倒是那些读完文章之后,老老实实实践的人最终取得了进步
lx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