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心》这本书连续看了五六章,都非常的受用,用当下的话说:干货满满。尤其是其中的四章【推敲】、【读书笔记】、【文章的组织】、【习作创作与应用】,每一篇都受益匪浅,颇有感触。
【推敲】是以乐华一位工友请求帮忙修改文章开始的,乐华不仅认真阅读了工友的文章,且特别用心把修改过的文章,重新誊写了一份,既避免了在原文章上修改带来的混乱,又可方便两篇文章清晰方便的对比。帮人能够如此用心,乐华的热心与善良可见一斑。榜样,学习。
在文章的修改,他逐字逐句的推敲,改过后的每一个词都比原来更要贴切和精炼,比如第一段中,“真像一个铁铸的活人”就比原来的“机器真想个活人,不过就是铁铸的,不是由血和肉生成的”就更要简练生动。再比如其中一句,结合上下总觉得意思好像不对,还以为是印刷错别字呢,后再看乐华的修改,方知是位置放错了,调整之后就整个意思明显通了。还有一些词语的运用,乐华都做了推敲修改,明显贴切了很多。不记得谁说过一句话: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今天再一次的体验到了,平时工作,部门出平面设计稿时,往往都至少要被领导打回还几次,重新思考修改后才能通过,刚开始还有些烦躁,总觉得是领导不懂,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但每次修改时我们也会对上次的稿子从新思考推敲,多次的尝试,往往再回过头看时,且不论领导选定的设计稿最终在美学上水平如何,至少整稿都比第一次更协调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仅仅只是按照领导的想法去做,也是在结合自己专业,进一步的调整,比如logo有没有更好的位置,主题的表达有没有更恰当方式,整个排版上如何更显大气等等。这个过程也是在慢慢精进的过程。包括后面绘画老师李老师在创作《母亲》这幅画,用了一年时间,这个过程无数次的修改、重画,才有了最终得惊艳。因此,无论写文章还是工作时上,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一定要反复琢磨,力求最贴切的表达和呈现。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这一章,其实我还蛮期待的,因为我现在也是在学习,希望精度的每一本书都能收获最大,也尽可能的做读书笔记,但每次写的时候总觉得无从下手,要么只是肤浅的谈一些随想,总觉言之无物之,没表达出想说的关键点。一直也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做读书笔记的。因此看到这章时,就格外的期待。文章最后说的一点我认为是其核心:读书笔记虽是议论文,全体却需简洁,和普通的议论文不同,读书笔记不需要辞藻的修饰,简短朴实为宜。除了论断、理由、例证以外不需要太多话。确实,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因为文章里面表达的东西让你有所感触或可做论据素材用的。那么我们就把感想表达清楚即可,比如我上面对【推敲】做得感想触发就应该是一个正确的读书笔记的做法,唯独一点的感觉还是不够深刻,阐发的不够全面。再比如我现在做笔记,就是因为看了这几篇文章有所触发,就迫不及待的想记录表达。
【文章的组织】这一章作者是用周锦华的演讲来阐述其观点,即自然,又让读者不觉得一个长着的在说教而产生逆反感,而同龄人分享的观点,更易于读者接受。文中说:文章的形成如盖房子一样,是有秩序章法的。好的文章如同好的房子,必须先有一个核心思想,在以这个思想为原点,生发如何来实现这个核心思想。作者将写文章的人分了三个流派:一派就意念的随心信手写着;一派是拘守着公式,将自己的意念像填表格一样填进去;第三派是把怎样起讫,怎样贯穿,先做一个大体的规划,然后一步步的写下去。当然最好的就是第三流派。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上作文课,在写作文之前,老师总是先让我们写一个提纲,那时我总嫌麻烦,也觉没什么用,就想早写完早完成任务。现在想来,真实浪费不少练习的好机会。以后写文章故事,一定先要理清思路再动笔。
文中还提到一块,我认为也特别重要,就是再写每一篇文章之前,一定要明白写什么,你内心想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观点,有了这个,我们才能清楚的思考下一步该如何来排序,想清楚这个,你的文章不仅有内容,也更会有逻辑感。
【习作创作与应用】读完这章,我才开始有了写这篇笔记的念头,因为这章我觉得简直就是在说我。习作就是联系基本功,就像舞蹈需要压腿、下腰、旋转一样,是所有舞蹈的基础。写文章句式、表达方式、词汇等也是协作的基本功,创造就是用基本功把内心想表达的东西精准优美的传递出来。而自小,我对基本功的积累就不屑一顾。长大一点,明白基本功的重要,却没耐心去积累练习,就像的舞蹈,自持有些天赋就以为自己跳的还不错,殊不知,因为没有基本功做支撑,自己会的动作就那么几招,之所以能够忽悠行外人,完全是因为自己那点表达欲和内心戏多。文章更是如此,没有一定的练习就妄想自己成为自由撰稿人、成为小说家。总是想急于求成,殊不知欲速则不达,最重要的还是要夯实自己的基础,多读,多写是王道。平时也要有意注意,在这上面心思用的多了,自然会有收获。
2018年12月20日星期四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