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妈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位家庭主妇。阿敏是她的大女儿。敏妈对于丈夫在家不做家务一事深有怨言。
👩敏妈:女儿,以后你要找老公,千万不要找你爸爸那样的。
阿敏:听起来你对爸爸有一些不满。
👩敏妈:可不是吗?一回到家就跷起二郎腿看电视,家里活全都是我干的,做饭洗碗拖地洗衣服,从早忙到晚。你爸爸可好,让他干点活就说自己上班有多累,我平时带孩子做家务就不累?真是把我气死了。
阿敏:(试探地)那你和爸爸谈过这个问题吗?
👩敏妈:没有,跟他没办法交谈。一说他又该说我不体谅他,那谁来体谅我啊?
阿敏:你希望爸爸可以理解和肯定你在家里的付出,希望他在家里也能帮你做一些家务,是这样吗?
👩敏妈:是啊。他现在的态度就好像我是靠他养的,吃他的穿他的,理应事事听他的,做一个尽心尽责的好保姆。他对家庭的贡献是贡献,我对家庭的付出就不是付出了?我的意见就不重要了,跟不上时代了?要不是当时商量好了我在家里照顾你和弟弟,我继续上班,混得也不比你爸爸差。
阿敏:嗯嗯,爸爸现在的态度让你不满,你希望他承认你的能力,尊重你的意见和观点。
👩敏妈:是的,至少在孩子面前不要总说我没见识。
母亲向孩子抱怨自己从早到晚做家务,而丈夫从不帮忙—这个场景似乎在很多家庭都很常见。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发出这类抱怨的母亲,她们的需求是希望有人可以帮她们分担家务,减少她们的工作量。但当孩子和丈夫真的开始帮忙做家务时,她们又常常插手打断,指责挑剔大家“帮倒忙”“还不如不做”。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言行,是因为她们真正的需求不是放松,而是被关注、被肯定、被赞扬、被尊重。对话中的这位母亲认为自己为家庭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没有被看到、被赞扬,相反,丈夫因此而看轻她,所以她有很深的怨念。如果孩子没有理解到这一点,可能会以为帮母亲把家务做了就可以解决母亲的烦恼,那这位母亲心里的愤怒、委屈就难以找到释放的渠道了。
怎么分辨抱怨的背后到底是希望得到帮助,还是得到肯定?我们可以多留心听听这位母亲的表述中,关注点是放在“疲惫感”还是“失落感”,情绪基调是“焦虑”还是“委屈”。
我们要时常记着,抱怨的背后是未被满足的需求。有期待才会有失望,失望带来受挫感、无力感,于是衍生出各种不满、愤怒、指责、抱怨。但我们不要被这种种负面情绪吓跑,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伤害和报复,只是为了提醒我们,找出那个未被满足的需求。
💖💕喜欢请点关注~❣️
#心理疏导#疏心卡#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