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年级新生家长,班级群从9月1号组建到今天教师节,正好10天。
在家长会那一天,老师说班级群主要用于老师发放重要通知,如果老师没有写明要回复的,希望家长不要回复,以免刷屏影响其他家长看通知。确实有问题需要跟老师沟通的,建议私聊。
班级群的前9天群里挺清静的,都是老师发的作业,第二天要准备的学习用品之类的,家长也非常克制,没有回复“收到”、“老师辛苦了”之类的话。
今天终于绷不住了,在教师节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大好日子里,一个家长率先在群里发了一条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的信息。但很尴尬的是,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没有人附议,老师也没有回复。
过了50分钟,两位家长复议了,群里就开始刷屏,齐刷刷的复制粘贴,队形相当整齐。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半以上的家长进行了回复。
班级群上演“宫心计”?忽略了班级群的核心意义,劳心劳力又何必期间老师穿插发了一条通知,没有对信息作出回应。我没有凑热闹在群里发信息,一是我觉得复制粘贴也表达不出真心的感谢,二是觉得老师也不会因为我没有发信息就对孩子另眼相看,而且应该也不会有人无聊到去统计。
班级群里的“戏精”们,引领节奏的弄潮儿
说实话,我对家长群里队形统一的“感谢”、“支持”之类的话挺无感的。一个班少说也有30来人,每个家长发一句,重要信息就滚到好几个屏幕之前了。
但在班级群里,总有那么几个“戏精”家长情感特别丰富,引领着群里的节奏。
比如老师在群里发了孩子的照片,马上就会有家长精心编辑100字的小短文,感谢老师的照顾,感谢老师的辛苦之类的。虽然我可以写几千几万字的报告,但这样的小作文我是真的搞不来。
一个家长100字的小作文发出来,其他家长也不甘示弱,老师发的照片后面就会跟着一堆堆看起来很走心,队形出奇一致的评论。想看孩子的照片?对不起,查找聊天记录吧。
班级群上演“宫心计”?忽略了班级群的核心意义,劳心劳力又何必有所谓的专家说过,家长回复班级群里的消息时,要尽量第一个回复,这样老师才会有印象。我就纳闷了,做回复信息第一人有什么好处?老师会统计谁是第一个回的信息?回复信息早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影响呢?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格外关注,愣是把班级群演变成了“宫心计”。回到班级群设置的初衷上,班级群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建立班级群的初衷:家校联系通道
班级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呢?在我是学生的时候,家长群是不存在的。老师能跟家长联系的方式就三种:一是告诉学生明天请家长;二是打电话;三是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对那时候的家长来说,老师不找家长,家长是不会联系老师的。
但我当了家长之后,世道就不一样了,有了数不清的班级群。幼儿园的班级群,课外班的家长群,上了小学也一样。
有了班级群,学校的消息家长能快速的知道,特别是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老师把布置的作业发到群里,能避免孩子记不清楚导致上课缺东少西的,上课效率更更高。
有时候我就想,为啥我们上学的时候班级群不存在也能正常运转,现在班级群却成了必需品?是孩子的记忆力变差了?
班级群上演“宫心计”?忽略了班级群的核心意义,劳心劳力又何必班级群的存在,反映出教育的新趋势
老师在班级群里通知作业,通知注意事项,并不只是维护家长的知情权,而是要家长配合。辅导孩子作业,检查签字,准备各种材料。为啥以前的家长可以只出学费,现在的家长却要成为家庭教师呢?
这个问题我曾经苦苦思索,得到的答案是:以前上学放养,全靠自觉,愿意学的就成才,不愿意学的就辍学;现在孩子上学,家长的配合和付出,是减少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以前作业不用家长辅导,有很多学生不做。碰到老师管得严的,第二天罚站写检查,管得不严,你爱怎么办怎么办,不捣乱就行。所以,那时候辍学率特别高。
我们的村办小学,一个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上到六年级,初一到初三,又会流失一部分学生。虽说现在是九年义务教育了,只要想上能一直混到初三,但中考又有近50%的学生上不了高中。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我们不愿意承受的,谁也不愿意让孩子成为被淘汰的那50%。
所以,家长还是要乖乖地辅导孩子作业,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刚步入一年级的时候。不要觉得是老师把责任甩给了家长,毕竟孩子是自己的。
班级群上演“宫心计”?忽略了班级群的核心意义,劳心劳力又何必对老师来说,考核他的是分数和升学率,我们的孩子在其中只是一个小因子。但对我们来说,孩子学得好不好,会影响他的未来和家庭的安定团结。
好像有点扯远了,班级群虽然每天叮叮当当有点烦,但确实能帮我们更好地辅导孩子,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这说明班级群还是很有作用的。
与其在班级群里上演“宫心计”,用各种方式得到老师的青睐,不如好好利用班级群,发挥它的核心作用,辅导好孩子,教好孩子。遵守纪律爱学习的孩子,配合老师工作的家长,胜过在班级群里写1000字的抒情作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