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9渡渡鸟深圳站《妈妈是什么》之《缺爱症候同学》20221103-少寅
金句:在安逸生活中的爱和在颠沛生活中的爱不一样,确实有可能流于放逸和怠惰。要让爱的动力变足,变得足以匹配“恨“的力量,就像长久处于和平时期的军队,想匹敌战争时期野战军的野性,而若想匹敌,爱可能需要更多的训练和激情,也需要更多的时间。爱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给成长时间。我们每个家庭,归根结底, 也许都有迥然不同的育儿之道,这是每个孩子无法抗衡的命运。孩子成长的路上,最好以爱为权杖支撑。爱的力量,要怎样激发引导,才可以匹敌甚至胜过恨的力量。优渥自如的环境和严酷艰苦的环境,各有各的主材,只要以爱为名,生命就不虚此行。对我来说,使孩子优先成为有爱的人,安全感充沛的人,是我的第一选择,哪怕缓慢、遥远、哪怕你平凡普通。以爱为出发点,就是世界上最大不凡。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缺爱的,因为小时候穷啊,所以读书也是唯一远离那个家,奔赴大城市的方法,但是我不是恨,我只是自卑啊,抗拒啊,委屈啊之类。
我最近也在想,我的孩子会以什么为动力来去学习,我的孩子现在不算太穷,也不算太富,算得上小康,作为妈妈的我有点抠门,吃的用的穿的都比较朴素,我本来不想卷,但是孩子因为没人带,两岁不到就开始放早教,幼儿园后都是最晚接,于是就参加了各种幼儿园的放学后兴趣班,好让幼儿园能帮忙多看会孩子。大女儿快满六岁了,从两岁不到开始上学,现在已经有四年多的教育经历,而我自己的求学是从7岁开始,到目前为止,我还不会去要求她写作业,虽然幼儿园有要求,按照我的目标,能吃饱穿暖睡好就已经是高配了,对于兴趣班,也算是征求她自己的意见,她想上的才上。中班的时候,她自己选了中国舞和跆拳道,上了没几次,就想放弃,我说因为付钱了,所以先去上,上完这学期,如果还是不喜欢,就不上了。第二个学期,没再选这两个了,选了别的。大班,换了个幼儿园,她居然又说要上跆拳道,我说你以前是不喜欢的哦,确定吗?她说老师很厉害(估计看了示范课),于是我又给她报了。我每天都在6点左右才能接到她和弟弟,说实话,一天工作下来,我的能量不多了,所以偶尔也会不能给到她爱,弟弟一岁八个月还不会走路和说话就已经去了全托,也是一整天,比姐姐还早,而且姐姐一岁八个月能跑能跳能说了,孩子自然也会缺爱。会在看到我的时候哭一下。我没有像别的家长那样回家还有陪伴学习,因为回到家全剩下吃饭、洗澡、搞卫生,然后就到了十点半要睡觉了。以前二宝还没出来的时候,每天的讲故事还是有的,我自己本身也是一直在努力地工作、生活、学习着,但我对孩子是比较纵容的,比如我从没要求她几点睡觉,几点起床,要完成作业,这些,在中班的时候,有一次故事大赛,她也不让我教,自己讲了一个故事,说实话我真的非常棒,只是故事有点短,所以只拿了优秀奖,她自己哭了,说她下次要拿第一名,我很惊讶当然内心也是欣慰的,我虽然不希望她这么渴望第一,但是她自己想要拿第一那也是好事,我现在没有去施压,是因为觉得求学路上,成长路上还有好长好长,我怕她会提前不喜欢学校、厌倦了作业和学习,如果可以,幼儿园、小学,在青春期困扰之前,我都希望她是快乐的轻松的。
好像做到了老师的一句话,爱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给成长时间。我的女儿在两岁多的时候,爸爸教她算术,不会,气得不行,一直说学渣,可是到了现在,她自然而然就会了,还有小时候书里那些找不同、找回家的路之类,小的时候不会,可是再长大两个月,居然一点就明了。我以前就清晰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而生了二宝之后,体会会更有不同,我的二宝,目前一岁八个月多,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一岁才会跟别人拜拜,我就在想,其实在大孩子的世界里,有些人晚熟,有些人早熟,包括我们大人,每个人成长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说实话,我快四十了,可我的内心还幼稚如孩童,可是身边确实有些人年龄比我小,为人处世就比我成熟,这就是每个人的快与慢,只是人们会惯于拿婴儿比较,拿孩子对比,却少有认识到,有些人二十多就当了领导,有些人到六十还是办事员,我觉得本质上是差不多的,还有就是有些人身体健壮,有些人瘦弱,大人会觉得正常,小孩也一样,有体质好些的体质弱一些的。我每次看着我儿子在慢慢学走路的样子,就会想起龙应台的那句话:孩子,你慢慢来。虽然我也想说,孩子,你要快快长大。孩子的爸爸整天会调侃,我生了个傻儿子,说实话,对这样的话,我会生气也会伤心。不管是美还是丑,聪明还是平庸,都是我的孩子,人们往往对聪明伶俐外表标志的孩子喜爱有加,比如我的女儿金小特走到哪都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照顾,而其实这个平凡的甚至有点弱的弟弟,更需要也更应该得到喜爱和照顾,但没办法,人的本性在那。
回到动力的问题,大女儿的话可能就靠她自己的卓越天资了,而儿子,《自卑与超越》的作者、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也是三岁才会走路,而我也知道,这个比别人晚一年的大动作的跨越,在我的儿子的内心一定会烙下重重的痕迹,他很坚强、很有韧性、很包容,我在想,这些也许会成为他以后成长的动力。
网友评论